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走进威海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报道 3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暨环翠区2025年第一期“周末课堂”举行。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威海市环翠区委组织部、环翠区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承办。本场活动是自2023年“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开办以来首次进行线上直播。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出席活动,共计250余位校友和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到场聆听讲座,4000余人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收听收看。
活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教授邱志刚作《人工智能应用经济中的“数字信任”》专题讲座。
吴付来在致辞中表示,陕北公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陕公大学堂”这一承载红色基因的全国性宣传教育品牌走进山东威海,是以理论之光赋能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课程始终秉持以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先锋、做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标杆、做文明传承创新的实践样板为使命宗旨,通过“陕公大学堂”这一公益讲座的形式,播下理论星火,激起创新火花,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活动现场,吴付来和环翠区委书记张刚共同为“陕公大学堂”山东基地揭牌。
在讲座中,邱志刚结合丰富实例与深入思考,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推动的创新浪潮、数据的使用边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信任”,以及数据生成的生态等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强调要加快完善数字基础的制度,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并结合投资实例分析了收集使用规则不明确、数据自身质量等“数字信任”的问题,指出“数字信任”涉及法律、技术和经济学,应当明确数字归属权问题。邱志刚的解读主题明确、观点鲜明,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对推动金融科技、数据价值、数字信任等方面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陕公大学堂”以中国人民大学前身、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为名,“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10月创立的面向社会各界的理论宣讲活动。讲座持续向各地输出优质学习资源,呈现出长期性、品牌性、公益性、广泛性等特点,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课堂宣讲品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平台和各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各地校友会承办,面向校友和群众广泛开展理论宣讲,用宣传教育的“正能量”带来理论学习的“大流量”。
据悉,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将以此为契机,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山东教、产、研升级,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本文供图:山东省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