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看山东”之菏泽:坚持依法管粮改革发展,夯实区域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发展网讯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格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山东省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等法规政策要求,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提效能、以法治强保障,在依法管粮、收储改革、粮食流通监管、智慧粮库建设及应急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夯实区域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法治引领,构建依法管粮新格局
将依法治粮、依法管粮作为粮食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压实监管责任、创新执法机制,不断提升粮食流通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全制度体系,压实监管责任。严格对照《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等上位法,及时修订完善《菏泽市小麦最低收购价工作方案》等配套细则,明确粮食收购、储存、轮换、销售等环节职责分工与应急处置流程。建立“市级统筹、县区主责、乡镇协同”三级责任机制,通过任务清单、定期会商等方式,推动发改、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农发行、中储粮等部门协同发力,形成监管合力。
创新监管机制,提升执法效能。构建“市级统筹、县区实施、库点驻场”三级监督网络,创新“日常巡查+智能监测+群众监督”三维模式,结合12325粮食监管热线与“码上监督”夏粮收购监督二维码,在收购点显著位置张贴,畅通农民和经纪人实时反馈渠道,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监督覆盖。
强化政策宣导,营造守法氛围。通过“菏泽发改”公众号发布公开信、中储粮公示托市库点信息、组织省派第一书记宣讲等方式,广泛宣传收购政策、质价标准和维权渠道。在夏粮收购等关键时期,现场答疑解惑,提升政策知晓率,引导经营主体依法经营,增强农民依法维权意识。
深化收储改革,打造储备管理“菏泽样板”
以落实省级改革措施为契机,聚焦储备管理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市级层面推进“专职化、规范化”改革,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储备管理新模式。
市级先行,推进“专职储备”改革。以山东华瑞集团为主体,系统推进市级储备粮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专职储备公司——菏泽市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将原来分散于3家企业的承储资格统一划转,实现储备与经营彻底分离。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转,打造仿山库区为市级唯一集中承储基地,落实“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的“三专”管理,从人员、实物、财务、账务四个维度构建刚性隔离机制,确保储备业务纯粹独立。
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多维提升。改革后,市级储备规模大幅提升,并拓展海南、浙江等地异地储备,构建“本地+异地”双保障体系。山东华瑞集团实现扭亏为盈,利润持续增长,跻身中国农业企业500强。
县区跟进,构建独立储备体系。七县三区参照市级经验,推进县级储备管理改革。城区板块依托区属企业落实代储,县域板块整合组建专职储备机构,严格落实“四分开”和“一符三专四落实”要求。早在2022年,菏泽市各县区均已实现政策储备与商业经营彻底分离,县级储备规模稳步提升,县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优化流通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与农民利益
紧扣粮食流通关键环节,统筹市场化与政策性收购监管,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和市场稳定。
精准施策,强化两类收购协同。对市场化收购主体开展专项检查,落实“日监测、周研判”预警机制,确保市场平稳。对托市收购库点实施“点线面”结合监管,前期“拉网式”核查,收购中执行“三查三核”,推广“夏粮收购监督二维码”,实现“每车必扫、每单必评”,售粮农民满意度达100%。
监管成效明显,实现多方共赢。市场化收购领域计量器具检定合格率、价格公示规范率持续高位;托市收购严格执行国家质价标准,2025年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小麦超45万吨,未发生重大纠纷。严格落实售粮款“当日结算、次日到账”,未出现“打白条”现象。“码上监督”“线上调度”等手段提升问题发现与处置效率,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推进智慧赋能,建设粮食安全新基建
将智慧粮库建设作为提升粮食储备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战略举措,系统规划、分步推进。
规划引领,分步实施项目建设。一期搭建市级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平台、智能粮库管理平台及粮食数据中心,完成试点仓改造;二期计划对地方储备粮库点进行智能化升级,按“示范→中试→推广”路径分类推进,实现与云端平台深度融合。
技术驱动,提升管理效能。推广应用智能出入库、粮情测控、智能通风、内环流温控、安防监控等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化、标准化,提升作业效率和防作弊能力。
目前,菏泽市市级平台初步实现远程查看库存、粮情、视频信息,增强监管穿透力。
完善应急保障,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立足“平战结合、快速响应”,通过优化布局、夯实基础、实战演练,构建全覆盖、高效率、多层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优化布局,构建全域覆盖应急网络。以七县三区为单元建成10个区域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形成“30分钟应急响应圈”。织密基层网点,全市设置应急供应网点170家、加工企业19家、储运企业17家、配送中心12家,构建“市—县—乡”三级配送网络,在城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在农村推行“一村一点”,应急状态下保障持续供应。
夯实基础,锻造全链条保障能力。构建“加工—储备—配送”一体化体系,全市79家粮油加工企业年处理原粮能力1591.21万吨,小麦粉日加工能力3.64万吨;依托储运企业动态储备成品粮15万吨、食用油2万吨;配置专业车辆351辆,极端天气下可保障72小时持续供应。推动绿色仓储升级,投资6000余万元完成仓容新建改造12万吨,提升“优粮优储”能力。
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响应效能。组织开展“雷霆保供”等应急演练,模拟突发事件后10分钟内启动预案,多部门联动进入模拟应急状态,调用应急成品粮500吨、成品油50吨,48小时内完成加工、分装和配送,有效平抑市场波动。通过演练持续优化指挥机制、车辆调度和舆情应对,提升体系实战能力。
近年来,菏泽市在粮食安全实践中积极探索,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比如,山东华瑞集团“异地储备”模式,依托仿山库区仓容和管理优势,承接主销区异地储备任务,通过优质粮源和规范管理,派驻监管团队,定期提交管理报告,既缓解主销区储备压力,又提升本地效益;“码上监督”赋能收购监管,通过“夏粮收购监督二维码”实现服务态度、收费规范、问题处理等环节即时评价,形成“每车必扫”监督闭环,提升监督便捷性和有效性,是“监督场景化”的生动实践。菏泽市的实践表明,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坚持法治引领、改革驱动、创新赋能、科技支撑。关键在于:一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系统推进改革;二是坚持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业务彻底分离,确保政策性储备公益属性;三是坚持全链条监管与精准服务并重,维护农民与经营主体利益;四是推动传统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粮食治理现代化水平;五是构建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应急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菏泽市将持续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改革,巩固依法管粮成果,完善“专职化”储备体系,优化流通监管机制,全面推进智慧粮库建设与深度应用,不断筑牢“齐鲁粮仓”菏泽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菏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