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喜事新办“有面子”更“挣里子”
中国发展网讯 赵考壮、记者尹明波报道 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身边人演身边故事。日前,在鲁西南郓城县随官屯镇文昌苑社区,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用欢声笑语把新观念送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随官屯镇文昌苑社区举办文艺晚会唱响移风易俗。
晚会上的节目都取材于老百姓身边的真事儿。小品《有礼有面》讲的是职业媒人变身义务红娘的故事,这个作品还在市里拿了奖。三句半《喜事新办换新颜》是县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自己编演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了喜事新办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这些节目不仅好看,更让大家在笑声中有所思考。
“这场晚会让我挺有感触的,”年轻观众王静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作为新时代女性,就应该像节目里唱的那样,勇敢不要彩礼,用行动支持新风尚。婚姻的幸福是两个人一起经营出来的,根本不是用彩礼能换来的。”
这些源于生活的小戏小剧,就像一阵阵春风,悄悄吹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在笑声和掌声中,认识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 确实是旧习陋俗 ,自愿树立起文明节俭的新观念。
移风易俗怎么做才能不“丢面子”?随官屯镇党委副书记王奉彪在晚会上的话说到了大家心坎里:“移风易俗不是‘丢面子’,而是真正‘有面子’‘挣里子’!”他介绍,社区通过“红白理事会”定了规矩,彩礼、酒席都有了标准,既保留了喜庆热闹,也不让大家为了面子“掏空家底”。“就像咱们社区的张自贺,零彩礼娶了好媳妇,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这说明,幸福生活不是靠彩礼堆出来的,而是靠两个人同心协力奋斗出来的!”
文昌苑社区正是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文明理念融入了日常,社区也因此被评为 “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近几年,社区里涌现出不少像曾王嘉瑶、赵莹这样的青年榜样,他们主动选择低彩礼、零彩礼,从自己做起,践行新风尚。

在郓城县婚姻登记处为残疾人举办集体婚礼。
据郓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梁福标介绍,近年来,郓城县把移风易俗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除了文艺宣传,他们还拿出了不少实招、新招。
比如,为了对抗婚宴、彩礼攀比的风气,郓城县创新婚礼模式,大力推行“颁证仪式代替婚礼婚宴”。县里建了漂亮的中式礼堂和西式颁证厅,今年已经举办了“三八节集体颁证仪式”“甜蜜520”等10多场特色活动,累计有1667多对新人选择了这种简约又时尚的颁证仪式。“现在年轻人结婚,不再比排场,而是比谁家仪式更有意义。”郓城县婚姻登记处主任马华丽说。

聘请劳模为集体婚礼新人颁证。
为了让这些好政策落地,郓城县还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公安、市监部门对全县婚庆公司实施动态监管,重点整治哄抬彩礼乱象;妇联和民政部门建立约谈媒人机制并组织培训,让村里的红娘们变身移风易俗的宣传员。在潘渡、陈坡等多个乡镇组织的职业媒人座谈会上,乡镇有关负责人和派出所民警也反复强调,希望媒人们能做移风易俗的“宣传员”,守住诚信底线,不炒作“高额彩礼”,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的婚嫁氛围。今年以来,已经有861名乡村红娘接受了20多场专题培训,她们在田间地头,也讲起了婚俗新风。
线上线下,郓城县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线上制作的《喜事新办焕新颜》等短视频,单条播放量最高突破50万次;线下组织的巡演走进120多个村庄。汉石桥社区的一位姓吕的大叔笑着说:“以前觉得限制高额彩礼是个难事,现在看节目、看小品、听快板,很多人都想通了。”
从一台热闹的晚会,到一项项扎实的举措,郓城县正用百姓听得懂、看得见、能接受的方式,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吹进心田,让“面子”回归理性,让“里子”更加丰盈。(供图:山东省郓城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