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兖州:“五链”融合,重构区域创新发展生态
中国发展网讯 今年以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以系统思维推动“五链”深度融合,通过机制创新破除要素壁垒,依托平台聚合实现链式协同,初步形成了“产业链牵引、创新链驱动、人才链支撑、教育链赋能、金融链保障”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机制融合,推动要素高效配置
“这场培训会涵盖了发改、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我们企业关注的项目都覆盖到了,7位科长的讲解内容互相衔接,对我们开展申报工作很有帮助。”8月14日,兖州区标志性产业链“五链融合”项目申报培训会散会后,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代表企业山东芯诺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参会学员张岳深有感触。
兖州区打破传统条块分割,推进人才、教育、产业、科技、金融“五链”一体化发展。出台《“五链融合”协同机制工作方案》,建立“链长+专班+部门+企业”联动机制,围绕重点任务制定清单,实行“月度清单+季度调度+年度考评”,推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一体化配置。
深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129家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西安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兖州分园聚焦“研发—转化”,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侧重“人才—产业”,构建“飞地研发、本地转化”体系,推动50余项重大研发项目实现产业化。
实施“才聚兖州”“高企倍增计划”等政策,加强宣传与跟踪问效。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0余场,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中心,整合29项服务事项,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链式协同,构建闭环创新生态
9月24日,科创强链·融通未来——兖州区标志性产业链项目路演暨金融对接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兖州分园举办,5家企业针对ECMO生命支持系统、工业节能增效、电动线控转向、工业AI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项目进行了路演,14条标志性产业链的近百个重点项目和企业负责人参加对接洽谈。
兖州区以“五链”融合推动资源由“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发展动能从“政策驱动”升级为“生态驱动”。围绕14条标志性产业链,畅通“1+4”供需对接机制,建立企业需求库,提供“一链一策”解决方案。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平台三年攻坚行动,每年新增省级以上平台10家左右。面向企业关键技术瓶颈,建立在研项目储备库,每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0项。
创新“人才+平台+项目”引育模式,每年引育高层次人才30人以上。推动工业技师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培训基地10余家,新增高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设立科技金融“白名单”,落实税收优惠,今年备案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5亿元。
校地融合,聚能共赢拓展路径
“自5月正式运营以来,兖州分园紧紧围绕‘技术创新、产业赋能、人才集聚’的核心定位,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和企业孵化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9月23日,在兖州区产学研融合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兖州分园总经理徐磊介绍了有关情况。兖州分园不断完善跨区域产才融合、科教融合、校地融合机制,致力于走出一条“五链”有机衔接、跨域融合的新路子。
兖州区创新“平台+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主体培育”模式,依托西安交大科技园兖州分园,调研20余家企业需求,对接高校专家,梳理技术成果210项,成功匹配企业需求38项。链接校友与在外人才资源,推进在谈项目10个,助力华勤集团在西安交大设立研发中心。
动态更新科研攻关清单,构建“需求—专家—政策—落地”全链条机制。链主企业牵头突破溶解浆、耐磨橡胶等关键技术,太阳纸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力轮胎、神州轮胎分别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重大工程项目立项。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开展“端信学子返家乡”、实习实践、青年就业创业体验等活动,持续集聚青年人才。打造“有Young青年 你最耀‘兖’”社交品牌,优化青年人才发展环境。(吴兆源 张树锋 李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