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山大学子与村里娃“坐同桌”点燃求知星火
中国发展网讯 “最近有什么让你感觉到开心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写下来。”近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别开生面的情绪疏导课正在进行。“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控制室,如果焦虑情绪出现,我们可以尝试用大脑‘驾驭’它。”课上,来自山东大学的支教队员们和孩子们围坐成圈,以《头脑特工队》系列动画为灵感来源,引导孩子们识别并接纳各种情绪。在互动环节,原本拘谨的孩子主动拉起“同桌”的手分享心事,小小的课堂成为孩子们的心灵解压站。
兖州区小孟镇坚持开设青少年暑期成长营课堂,结合青少年成长实际,连续多年链接山东大学支教资源,共同挖掘开设情绪管理、文物保护、自然科学等多门兴趣课程,不断拓展青少年兴趣边界,打开成长的“魔法开关”。
“兴趣不是被教会的,而是被唤醒的。”这是小孟镇青少年成长营一直以来的准则。
“快看,花朵没湿,还绽放开了!”在物理科学课上,孩子们和支教队员一起将手工制作的剪纸花朵放进水中后,惊喜地呼喊道。支教队员和孩子们肩并肩坐同桌,探讨物理原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这种‘坐同桌’的交流探讨非常好,突破了传统课堂‘自上而下’的模式,让孩子们的兴趣自然觉醒。”小孟镇党委副书记刘冰玉说。
“以前觉得大学里的哥哥姐姐啥都懂,现在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不懂的地方。”孩子们笑着说。当支教队员与孩子们一起查询资料、共同探讨时,那个高高在上的知识殿堂正在祛魅,与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现在孩子们经常提出‘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人真的能穿越时空吗’这种大胆的问题,我们不直接给出结果,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寻找答案。”山大支教队员林起翔说。
“孩子们应在兴趣驱动下,自由地探索成长,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刘冰玉说,“这是我们每年假期创办青少年成长营的初衷,也是我们始终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小孟镇持续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推动“为小”工作提质增效,以“童行筑‘梦’”志愿服务品牌为抓手,围绕“幼有所育”服务理念,结合青少年实际,开展青少年寒暑假成长营、返家乡看家乡赞家乡、“智慧星辰奇遇记”主题游园会、“小神农”尝百草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以多样化体验丰富青少年成长经历,满足青少年多元化、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打通了“为小”服务的“最后一米”。(李海波 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