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集团:56年的自主品牌铸造之路坚守技术立企,质量为先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高杨报道 “我大学一毕业就进入海信工作,在海信工作快20多年,一路见证和参与了海信的发展。可以说,海信不求轰轰烈烈、但求行稳致远。我们自己总结起来,主要做到了——坚持技术立企,坚持质量为先,坚持全球化发展,坚持自主品牌建设。”这是海信集团副总裁、品牌部总经理朱书琴在7月23日山东省政府举行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现场记者见面会上介绍海信集团时有感而发。朱书琴的这番话,不仅道出了身为海信人的骄傲,更折射出全体海信人对这份事业的深厚情感与共同信念。
海信成立于1969年,起步于青岛无线电二厂。经过56年的发展,从一个十几人的地方小厂,发展成为一家大型跨国集团,从一个品牌发展成为完善的品牌矩阵,已连续9年蝉联“中国全球化品牌10强”。
在智能家电领域,海信加快高端化转型,市场地位位居全球前列。海信电视出货量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二,在5个国家位居第一,海信冰箱在7个国家位居第一。与此同时,海信还拓展了半导体、智慧能源、汽车电子等高端产业,构筑起发展新优势,逐步实现从家电企业到高科技企业的转型。
在自身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海信的眼光一直紧盯世界。出海多年,海信积累了一些经验,朱书琴分享了三点感受。
“质量为先”
质量是品牌的基石,是海信走向世界的底气。集团内部经常讲一句话叫“质量就是人品”,将质量视作企业经营的底线。这种坚守,让“质量”成为海信产品最鲜明的底色,成为海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质的提升永无止境,在用户看不见的地方,也要下足硬功夫。例如,海信ULEDX电视研发过程中,专门搭建了全面覆盖家庭光照环境的无极光控系统,并进行了百余种场景的感知测试,就是为了研发出用户真实场景里的好画质。
当前,海信正在强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墨西哥等全球6个生产基地,通过运用AI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对电视机内部装配质量进行检验,将传统的人眼检验升级为设备自动检测,提升质量改善率。
“用户至上”
海信将“用户至上”写入企业核心价值观。海信不仅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还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文化习俗,因地制宜进行产品创新。例如:在南非,当地女士喜欢在做饭时照照镜子,海信推出黑色镜面冰箱,受到欢迎;在中东,当地人偏爱金色,海信为激光电视添加了可移动的金色画框;在日本,很多消费者有冷冻米饭的生活习惯。为此,海信进行了精准的保鲜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
“造船出海”
出海早期,海信和很多企业一样从代工做起。做代工是很简单的,但代工做得越多越大,企业未来的自我主导能力就越弱。所以海信早早地放弃代工业务,从“借船出海”,到最难的“造船出海”,坚持做自主品牌。
在此过程中,海信找到了一条“体育赛事”这与消费者高效沟通的路径。尤其是2016年以来,海信赞助了两届世界杯、三届欧洲杯,大大缩短了海外客户和消费者认识、接受海信的过程。上周,FIFA世俱杯刚刚闭幕。海信作为2025年世俱杯首个全球官方合作伙伴,在海量的曝光机会中,再一次向全球观众展示了中国品牌的力量。
海信以显示起家,持续推出全球首发性技术,做到了从技术领先到市场领先。朱书琴在见面会现场还向大家推介的是海信今年全球首发的技术——RGB-MiniLED电视。
RGB-Mini LED技术的核心在于其光源层面的根本性革新。这标志着液晶显示技术实现了两大跨越:从传统的黑白单色背光到RGB多基色背光,从单一的亮度控光到“光色同控”的精准调控。
海信在这项技术上研发了10年,破局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画质芯片。
要实现RGB三维控色,最核心的就是突破光色同控,这对于算力、算法的要求极高,海信用三年时间,攻克全球首颗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也就是信芯H7,行业首创 RGB光色同控算法,它的控光精度达传统液晶的3倍以上,解决了色调、饱和度、亮度精准协同控制的世界级难题。
朱书琴感慨的告诉记者,这颗芯片,经过3年多的集智攻关。最难的时候,核心研发团队集中封闭在青岛海边的一个研发场所里面,那是一段被汗水浸透的时光。但当我们不断得到行业的认可,真正推动显示技术从“追赶一代”跨越到“定义一代”,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海信这些年之所以能够走得快、走得稳,离不开山东这片热土的滋养。未来,海信将锚定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积极发挥在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产业链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向着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品牌的目标,继续讲好中国品牌、山东品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