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看山东”之东营:多维发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中国发展网讯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财金粮食产业有限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节能降耗、科学储粮、消防安全等方面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立体化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守住“大国粮仓”的安全底线。
以信息化建设打通粮食安全“数据经脉”
信息化是提升粮食管理效率与精准度的核心支撑。自2008年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发“数字粮库”项目以来,公司不断推进粮食信息化项目建设及升级改造,全面实现信息系统数据化、平台化、可视化集成,形成安全数据“一中心”和信息化应用“一网通、一张图、一张表”新格局,实现账、卡、表、簿电子化,全面提升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等信息化应用水平。
比如,公司利用数据安全中心和视频监控系统,动态显示储备布局、数量、品种、性质、质量、年限、来源、流向等情况,实现“监管全覆盖、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
此外,公司运用大数据分析、模拟仿真等手段强化安全风险分析识别能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指标监测预警,全面提高了储备防风险能力。
以节能降耗践行粮食安全“绿色理念”
公司管理层深知,节能降耗既是降低储粮成本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粮库基础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推行仓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一方面通过光伏板隔热,平均降低仓内温度3—5摄氏度,实现“恒准低温”储粮,害虫活动时间同比推迟30天左右,防治费用降低23.1%;另一方面,每年光伏太阳能发电1400万度,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
推广新技术。在实践中,公司总结形成了“三机型、三段式降温通风”技术,通风能耗比常规模式降低近30%,通风水分损失减少0.5个百分点,熏蒸用药量比常规模式减少30%。
公司通过推动实现“储粮减损”与“节能降碳”双重目标,让“绿色粮仓”成为粮食安全新底色。
以科学储粮夯实粮食安全“品质根基”
为减少粮食损耗、保障粮食品质,公司从技术、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推进科学储粮。
在技术层面,根据不同粮食品种(如小麦、水稻、玉米)的特性,制定差异化储粮方案,例如对高水分粮食及时开展调质处理,对易生虫粮食采用物理防虫技术,采用仓储专用空调、内环流系统,有效降低粮堆温度,降低虫卵活性,同时结合智能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等储粮技术,全面实现准低温绿色储粮,确保粮情稳定,存储安全。
在管理层面,一是建立标准化储粮流程,规范粮食入仓、平仓、检查、出库等操作,定期开展粮库人员专业培训,提升科学储粮技能,将粮食损耗率控制在最低水平,确保“储得好、品质优”;二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依托袁飞创新工作室,搭建创新平台,为粮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公司拥有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2人,市首席技师 2人,市有突出贡献技师1人,市金牌工匠1人,市技能状元1人,省、市技术能手9人,先后完成科研课题50 余项,发表研究论文 60 余篇,取得实用新型技术专利10项,为科学储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消防安全织密粮食安全“防护网络”
公司坚持安全生产常态化管理,实现安全保发展、促发展的稳定局面。先后修订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17项,安全管理制度36项,操作规程34项,目视化作业指导书33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对照74项,实现了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大力实施仓房仓储功能提升及消防防汛能力建设,构筑起安全储粮防线,全面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消防体系。
——强化日常消防管理,定期开展粮库消防隐患排查,对库区电路、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严禁违规用火、用电,同时加强工作人员消防知识培训与应急演练。
——完善消防设施配置,在粮库重点区域安装语音安全播报系统,配备足量灭火器、消防沙等应急物资,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运用智能消防技术,通过视频监控、烟感探测器实时监测库区火情,实现“早发现、早处置”,坚决杜绝火灾事故,守护“大国粮仓”的绝对安全。
公司将把信息化、绿色化、科学化、安全化贯穿粮食存储全过程,以系统思维、创新举措破解粮食安全难题,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粮食保障。(山东省东营市财金粮食产业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