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之济南:强化企业科创主体地位 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动能
近年来,济南市聚焦要素集聚、企业培育、联动创新、产业化应用 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激发民营经济产业发展新动能,先后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创中国” 首批试点城市,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居第15位。
一、壮大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
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着力提高企业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敏锐性,引导支持企业在产业实践中聚焦研发任务,增强科技创 新的前瞻性、引领性、实效性。
(一)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
加强孵化体系建设,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115家,其中国家级科 技企业孵化器15家。建立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台账,加大服务支持力度, 近三年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691项。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平台,集成核心数据绘制企业画像、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成熟一批、申报一批”。2024年,共争取省级“小升高”财 政补助资金15135万元、省级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资金24918万元,兑现市级高企认定奖补资金32415万元、市级企业研发财政补助资金9542 .9 万元。目前,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达9165家。
(二)揭榜挂帅解企业需求
聚焦打通产业发展难点痛点,组织企业提出制约性关键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榜单,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揭榜答题,2024年发布技术创新需求91 项,成功揭榜78 项,“靶向”攻坚破解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三)主导构建创新联合体
加强产学研三方协同,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研技术变革方向、确定科技创新项目,聚焦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领域,三年来成功申报实施省重大科技示范工程8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75 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 111项。
二、支持企业担纲答题“当主角”
发挥企业联系广泛、人才集聚优势,提高企业对创新方向、路径和资源的把握能力,推动企业担当技术突破组织者、实施者、投入者。
(一)当好创新平台搭建的“主角”
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协同各方力量实施科 研攻关。目前,已依托企业建立20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6 家省重点 实验室、35 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1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以高能级平台为依托,研发的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 进、植物基因编辑等技术全球领先,国产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领域创新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二)当好重大项目攻坚的“主角”
围绕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重点企业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建设一批产业引领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大力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 中心、“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894 家,实施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6412项。
(三)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角”
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经纪人试点工作,每年支持科技企业牵头高校 院所组建3—5个科技经纪人团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化新模式;首批试点4家单位,培育科技经纪人团队10个,主导落地产业化项目20个,初步形成了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示范效应。
三、服务企业做优生态“唱大戏”
培育创新动能,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济南市从科技成果转化、 企业融资、产业促进三个维度,推动“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良 性互动,引领企业勇立潮头,唱好科技创新大戏。
(一)完善技术转移体系
突出平台赋能、服务支撑、精准对接,加强济南科创城、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搭建“部门—园区—企业”三级联动 机制。围绕半导体、空天信息、精品钢、生物医药和激光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高价值技术成果市内转化对接会9场,签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06个、路演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9个,带动高价值技术成果市内转化。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购买高校院所技术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 926 .08 亿元,总量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
(二)巧引科创金融“活水”
紧抓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高标准建设“科创金 融改革试验区融媒体中心”,建立科技金融银企对接常态化路演工作机制,全年共举办路演活动、政策培训、资源对接、投融资服务、经贸交流等各类活动69场,服务8000余人,产融对接服务助力企业融资15亿元。为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遴选37 家驻济银行纳入“鲁科贷”济南业务合作银行。2024 年,全市共审核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1041笔,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放款金额32 .91亿 元,备案金额32 .63亿元。在助力企业将“知产”变“资产”方面,近两年全市共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900余笔,融资金额超130亿元。
(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建链成群,规模分别达到6500亿元、 5000 亿元、1700 亿元;量子产业在“通信、测量、计算”三大领域全面铺开,空天信息、集成电路、合成生物、未来能源等产业领域多点开花。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59%,企业创新 主体地位与产业发展质效“双提升”。(济南市科技局)(中国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