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红色专家顾问团”战高温护苗情
中国发展网讯 “针对高温棚室采用‘四控一补’管理方案,即,控温度、控湿度、控肥水、控密度、补微肥。”7月13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兆福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红色专家顾问团”成员,兖州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推广部部长袁东征顶着高温为果蔬把脉问诊。
袁东征介绍,通过“遮阳网+微喷降温”组合技术,遮光率控制在30%~50%,确保棚温不超过28℃~30℃;使用通风系统保持相对湿度60%~80%;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施“少量多次”精准灌溉;及时整枝打杈,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利用植株叶片相互遮阴;减少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及钙、镁等中微量元素,增强植株抗高温、抗旱能力。
“这套方案让棚内温度直降5℃左右,裂果率下降60%。”合作社负责人王兆福说。目前全区5000亩设施蔬菜已全部落实高温应对措施。
进入7月份,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对在田作物及设施农业造成严峻挑战。济宁市兖州区组织7支党员“红色专家顾问团”,分赴各镇街开展“高温护苗”专项行动,最大限度减轻高温热害影响,为秋粮稳产和蔬菜保供提供技术保障。
正午,大安镇玉米田监测数据显示地表温度达42.3℃。“高温天气,田间蒸腾量加大,优先采用喷灌或滴灌系统,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作业,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引发蒸腾灼伤,浇水量以湿润地表10~15厘米为宜。黏土地块需特别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超过3小时。”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燕向村民讲解道。
针对“卡脖旱”现象,专家通过墒情监测系统划分两类苗情田块,实施差异化管护方案。“对于弱苗田可给予0.2%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早晚喷施,缺墒田则采用‘微喷带+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张燕介绍说。
“叶片卷曲是高温胁迫信号,基部出现黄斑需警惕锈病早期症状。”在新兖镇前吴村,王燕拨开玉米叶片向农户演示诊断技巧,现场解决农户反映的玉米生长问题。
兖州区创新开设“田间急诊室”并实现全覆盖,落实“红色专家顾问团”30分钟快速响应制度。专家团编制并发布了《高温天气下夏秋作物田间管理措施》《济宁市兖州区夏季病虫防控科学安全用药指导意见》《夏季蔬菜灾害性天气应对管理》等技术意见。通过农技专家一对一服务,切实解决群众遇到的疑惑和困难。专家的对症施治可帮助全区30万亩在田玉米少减产两成。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现有农技、农机、畜牧等11类“红色专家顾问团”,线上依托智慧农业平台实时预警,线下开展“专家包片+技术包干”行动,组织党员技术骨干,深入涉农镇街,进行实地指导,当好基层群众的“服务员”。
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田间实训23场次,开展设施农业专项指导15次,服务农户600余人次,覆盖所有规模基地。党员“红色专家顾问团”处置高温热害、生理性萎蔫等急发性问题87件。(李海波 王娟娟 张燕 臧夏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