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6.0% 山东经济何以“开门稳”“开门红”
本报讯 记者尹明波、高杨报道 4月23日,山东省政府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5年一季度全省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据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孙起生介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234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好于预期。
山东经济何以实现“开门稳”“开门红”?这场新闻发布会给出了答案:今年以来,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挑大梁”,早谋快干、精准施策,接连打出扩大内需“组合拳”,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用足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以担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亮点频现。
盯发展、促转型、惠民生
今年一季度,山东聚焦“稳增长”重点领域,统筹“存量、增量”一揽子政策落实落地,推动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
“生产端”持续向好。农业生产平稳有序,蔬、果、肉、蛋等主要农产品量足价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比上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有力保障全省经济大局稳定。扎实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多,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2%,比上年全年提高1.0个百分点。
“需求端”平稳恢复。抢抓政策机遇,抓项目、促投资、优服务、强保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比上年全年提高0.1个百分点。聚力实施提振消费“五大工程”,全面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比上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深入实施“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外贸突破行动,瞄准新市场、新业态、新产品,货物进出口增长5.9%,比上年全年提高2.4个百分点。
扎实推进转型升级。聚焦大规模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改造,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山东经济转型升级态势向好。升级类产品增长较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5.1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76.2%、25.4%。升级类投资发展向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5%,快于全部投资增速7.1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7.2%,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需求回升,限额以上单位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50.2%和29.9%。
稳步提升民生福祉。聚焦民生关键领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增长6.0%。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6%,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0%、5.9%。市场价格平稳可控,市场各类商品供给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总体较为温和。
据介绍,下一步山东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细,着力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巩固夯实经济稳定向好基础,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为实现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山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王艳莉介绍,山东着眼全国大局和本省实际,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系统研判、科学运筹,政策供给靠前发力,改革创新精准疏堵,以强力举措扩内需、优结构、增动能、激活力,促进全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精准调节运行。健全完善运行监测、政策制定、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省领导带队深入16市督导复工复产、工业运行、服务业发展,接续推出政策清单40条、提振消费20条、“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和支持政策,建立“鲁惠通”政策兑现平台,推动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各项政策集成发力、撬动明显。
深化改革创新。顶层部署10大标志性改革、92项年度重点任务,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1+4”政策体系,集中做强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围绕济青都市圈协同联动谋划128个重点项目,“一企一策”制定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改革转型方案,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引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氛围浓厚。
强化战略牵引。出台加强与黄河流域省份战略协同的指导意见,推出220个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印发实施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新启动75个以上乡村振兴省级片区、200个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进6个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5%。
加强民生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占比79.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2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开工37所,新改造村卫生室4922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632张,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95%。开展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9%和22.9%。
投资是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增速高于去年全年0.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支撑有力,一季度增长17.5%、拉动全部投资5.1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截至3月末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9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8.5%,超时序进度3.5个百分点;年度拟竣工投产项目已投产996个、新贡献产值909亿元。民间投资保持活跃,一季度增长5.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1.4%。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山东经济“中流砥柱”的省属企业,今年一季度在项目建设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2025年4月3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国资委副主任秦春玲介绍说,2025年省属企业共有39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14个项目入选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去年12月,山东省国资委还在全国省级国资委中率先发布《关于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意见》,指导省属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山东唯一一家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为例,一季度末该公司实际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4.11%,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68.76%。
记者从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山东将推动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投资1.4万亿元以上,盯紧推动3900多个拟竣工投产项目、力争二季度再投产600个以上,抓好“两重”“两新”项目争取和推进建设、推动迅速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同时提速756个“七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上半年交通、水利、能源领域分别完成投资1250亿元、400亿元和900亿元以上,并扎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
全力以赴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今年以来,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山东坚定不移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制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2025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各领域政策集成、资源集聚,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持续稳健向好。
工业经济运行稳健。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延续去年高位增长的运行态势,高于全国平均1.7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支撑稳固。一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87.8%,14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高于全部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铁路船舶、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制品、汽车、农副食品等行业增速均高于去年。
两项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6%,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7.8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贡献度显著增强。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3%,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
新动能引领持续增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较去年全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较去年全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技术新产品跑出加速度,带动高端制造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光电子器件产量分别增长76.2%和25.4%。
不止于此。今年以来,山东“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扩围,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方面,有力促进了投资消费。一季度全省技改投资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35.9%,高于去年同期47.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技改投资26.6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全省工业经济开局良好,起步平稳,为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吴炎表示,山东将持续强化企业服务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稳订单、拓市场、促发展,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
出台系列政策,全力提振消费
在持续加力扩围“两新”政策方面,山东除了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有力促进投资消费外,把“提振消费”作为重点工作任务抓牢抓实,“消费”成为高频词。今年以来,山东召开了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出台提振消费实施方案“1+N”系列政策,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成效明显,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推动商品消费提升。强化“1+N”提振消费系列政策引领作用,推动政策落细落实。紧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出台6个省级实施方案和细则,政策实施成效良好,一季度以旧换新带动消费超310亿元。省财政统筹资金5000万元,支持各市发放消费券,大力促进商品消费。
推动服务消费提质。出台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政策,开展服务消费活动80余场,举办首届“冰雪消费季”。以“带老字号回家过年”为主题,举办“国潮年货大集”,推出上万件国潮年货。开展电商促消费活动,“网上年货节”实现网零额725.4亿元,增长7.4%。
推动消费场景提优。举办“迎新春消费季”“欢乐元宵•购物嘉年华”“春季焕新快乐购”等活动,在全省接力形成促销热潮。加快推动商业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商文旅体健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开行“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
据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张庆伟介绍,山东将认真落实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精神,聚力推进消费政策落实、推动服务消费扩容、加快电商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消费升级和举办系列促销活动等五个方面工作,持续推动全省消费扩容提质。
“拓市场、增动能、强保障”稳外贸
今年以来,面对美国加征关税等复杂外部挑战,山东坚持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拓市场、增动能、强保障”多维度精准施策,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基本盘。
海关统计数字显示,一季度山东省外贸进出口实现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为全年实现外贸稳量提质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全力支持企业开拓新市场。精心组织实施“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国际市场开拓行动,发布2025年外贸“稳量提质”十大行动,聚力拓市场、增订单,一季度累计组织全省4400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山东出口商品(吉达)展等境内外展会,围绕加工机械、激光雕刻机、新能源等产品举办10场国际精准采购活动。组织纺织服装、轻工制品、汽车配件等8大优势出口行业企业入驻山东外贸优品库,帮助企业精准触达全球采购商,目前申报入库企业达3000余家。一季度,山东对欧盟、日韩等传统市场出口均实现正增长,对非洲、中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17.4%、29.2%、12.6%。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加大在市场开拓、品牌推广和国际营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青岛、临沂设立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先后在菏泽、临沂启动“跨境电商+木制品产业带”巡回辅导,举办汽车用品行业专题培训,累计赋能600余家外贸企业,培训700余人次。举办中国(山东)-东南亚经贸合作对接会,组团赴沙特阿拉伯、阿塞拜疆开展精准对接活动,组织300余家企业参加二手车出口工作座谈会,外贸抗压韧性持续增强。
着力优化服务保障。完善机制,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充分释放政策“组合拳”集成效应。助企纾困,强化对重点出口企业运行监测、实地调研,“一市一策”“一企一策”统筹协调解决企业在市场开拓、国际物流、信贷支持等方面问题,发布重点市场投资贸易指南,先后举办绿色贸易、原产地证等专题培训班。加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组织400家外贸企业参加“外贸优品中华行•云购齐鲁”电商促消费活动,在省内零售龙头企业设立外贸优品专区,拓宽市场空间。
今年一季度,山东16市中有12市进出口实现不同程度的正增长。外贸主体进一步活跃,全省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经营主体超5.5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400余家。山东是农业大省,是全国的“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近年来通过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使得全球餐桌“鲁味”愈浓。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山东省实现农产品出口值399.5亿元,增长6.7%,创历史同期新高,占全国农产品出口值的22.9%,继续保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地位。
“一季度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增、起势良好,为全年外贸稳增长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我省外贸发展基本盘稳固,韧性强、潜力大,有条件继续推动进出口向好发展。”张庆伟表示,山东将不断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强化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布局,持续做好稳外贸政策储备,全力保障全年外贸实现稳量提质。
“金融活水”赋能高质量发展
立足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山东金融系统狠抓增量政策落地、狠抓资源协同协力、狠抓供给直通快达,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在4月2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委金融办副主任李坤道介绍了今年一季度全省金融运行情况,截至3月末,全省社融规模、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5%、9.9%、9.7%,增速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全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余额4894亿元,同比增加271亿元,带动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9.7%,高于上年增速,也高于全国增速。
锻长板、铸新板,推动金融服务提标增效。聚焦服务“两重”“两新”,3月末全省工业贷款余额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27%;先进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占制造业贷款比重超过50%;全省住户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9%,为去年3月以来最高增速。聚焦抓项目、扩投资、稳增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助力科技创新,举办专场融资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项目18个、212亿元,意向合作项目261个、2718亿元;在16市举办“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累计为1339个项目投放资金1019.25亿元。聚焦稳定外贸基本盘,一季度出口信用保险保障外贸出口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12%。聚焦支撑科技强省建设,签约13只基金,首期规模超100亿元。聚焦强化民营企业服务保障,出台政策措施,建立省市县三级民营企业金融直连服务机制,覆盖11649家民营企业,组建431支包靠团队,解决融资超1100亿元。
促创新、求突破,推动地方金融改革走深走实。一是增强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动力,持续深化地方金融“寻标对标、争创一流”行动,14家对标机构资产规模达到7.15万亿元,同比增长7.7%。二是做细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大力提高科技金融质效、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实效,完善养老金融模式,深化数字金融应用赋能,3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速均明显高于各项贷款。三是释放区域金融改革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有效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临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将美德积分转化为信用价值。
总量增、让利大,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一季度,山东省社会融资规模、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4.9万亿元、18.5万亿元、15.9万亿元,较年初分别增加1.2万亿元、1.1万亿元和7694亿元;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快速落地,全省金融机构获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1126亿元,3月末余额4894亿元、同比增加271亿元;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全省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69%,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全省债务融资工具发行平均利率2.49%,同比下降0.53个百分点。
今年,山东“金融活水”支持高质量发展效能明显提升。3月末,全省科技贷款余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1058.4亿元、居全国首位。去年,国家建立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启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山东推动形成了上下贯通、责任清晰、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目前全省通过协调机制已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427.3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8943.52亿元。
4月15日至16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在潍坊市调研并主持召开工作推进会,强调要加强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和联系指导,正确把握形势变化,科学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着力扩内需、促转型,更大力度促进消费,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4月23日举行的“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也透露出一个强烈信息,下一步山东将突出抓好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稳住外贸基本盘、服务业扩容提质、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招商引资、能源绿色转型等各项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努力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