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潍’来·看未来”全国主流媒体见证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答卷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高杨报道 4月21日,“向‘潍’来·看未来”2025全国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行在潍坊圆满落幕。来自全国近百家媒体的130余名记者深入潍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线,围绕“文化传承力、产业创新力、生态承载力”,全方位、多角度探寻潍坊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
文化铸魂:千年文脉滋养城市精神
潍坊,东夷文化的发源地,文脉绵延六千载,亦有“龙象之城”美誉。活动中,记者团走进潍坊市博物馆,探访从龙山文化到近代名人的历史印记。丰富的馆藏文物让记者惊叹,其中潍坊象化石、大汶口文化红褐陶鬶等珍贵文物,生动展现了潍坊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坊茨小镇,百年德日建筑群与现代艺术展陈交相辉映,记者们见证了历史遗存如何通过活化利用焕发新生,成为文旅融合的创新地标。
作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的非遗传承令媒体团赞叹不已——诸城派古琴的清音雅韵、高密剪纸的精妙绝伦、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绚丽多彩,无一不诉说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而人文情景演出《何以潍坊》更以沉浸式体验,将城市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精神浓缩于舞台,引发广泛共鸣。
产业强基:创新驱动锻造硬核实力
“全国41个工业大类,潍坊有37个;动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4个产业规模超千亿!”这一数据成为媒体行中的高频焦点。
在第十八届中国(临朐)家居门窗博览会现场,记者们目睹了山东华建铝业集团的标杆风采。其自主研发的易欧思系统门窗、光伏铝材等产品,应用于北京大兴机场、雄安高铁站等国家工程,并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华建铝业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打造行业样板,印证了潍坊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硬核实力。
临朐鹅肝企业以一颗鹅肝为支点,构建起从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其创新研发的红酒蓝莓鹅肝、爆汁鹅肝丸等产品远销海外。
在山东海化集团,记者们见证了高端化工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潍坊富源增压器有限公司展示的航空级涡轮增压技术,彰显了“单项冠军”企业的创新活力;在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人驾驶农机、智能灌溉系统的演示让记者直观感受到“智慧农业”的科技魅力。
而潍坊港的繁忙景象,正是其积极响应“向海图强”战略,作为 “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发挥枢纽地位的有力印证。数据显示,2024年潍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11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动力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澎湃不息。
生态筑基:绿色画卷描绘可持续未来
在产业创新升级的过程中,潍坊注重绿色发展,努力提升生态承载力。潍坊港积极打造“零碳港口”,布局分散式风电项目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为港区供电,减少碳排放。同时,加速新能源机械替代,使用电动牵引车和新能源智能装载机,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弘润石化(潍坊)有限责任公司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其滨海弘润新材料产业园打造的以间二甲苯为延伸的多种高端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
沂山以98.6%的森林覆盖率和“以水灭火”智能防火体系,成为山东生态保护的典范。高空漂流、云海日出等文旅项目吸引游客量连年攀升,2024年建成18个美丽乡村。人民日报总结:“沂山以‘绿’为笔,绘就了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赢的潍坊路径。”
均衡发展:城乡共富书写民生答卷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4:1,县域经济百花齐放。”这一成绩单背后,是潍坊对均衡发展的不懈追求。
“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青州银瓜、潍县萝卜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农产品出口额连续6年破百亿元。临朐鹅肝企业通过全链协同带动农户增收,沂山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印证了“城乡协奏曲”的实践智慧。
高质量发展的潍坊启示
2024年,潍坊GDP总量突破8203亿元,1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3项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交出了一份“走在前、挑大梁”的亮眼答卷。从华建铝业的智造标杆到临朐鹅肝企业的产业协同,从沂山的生态奇迹到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潍坊以文化为魂、产业为基、生态为底、均衡为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生动注脚。正如经济日报记者所言:“读懂潍坊,便能读懂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