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山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尹明波、高杨报道 10月24日, 记者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山东省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1+1+5”政策体系,持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向新而行、向优发力。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滕双兴在发布会上用“3个聚力”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山东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取得的突破进展。

聚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产业能级加速提档。坚持高端提质、集聚集约,推动石化、钢铁等重点产业沿海布局、集群发展,累计转移粗钢产能2356万吨、整合炼油产能2696万吨,裕龙岛炼化一体化、山钢永锋临港基地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工程落地达产,粗钢产能沿海占比由不足25%提升至53%。坚持智能转型、绿色发展,每年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加力设备更新、提速数智赋能,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95.1%,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35家、数量全国第一。精准管控“两高”项目,“一企一策”推动能效水平改造提升,“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超出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
聚力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加速跃升。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3;全省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1.6万家,创历史新高,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提升至38.9%,较2020年提高25.6个百分点,全球最大直径智能化盾构机“山河号”、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攻关突破。坚持延链强链、聚合发展,聚焦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八大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布局、精准补链,济南、青岛、烟台未来产业先导区提速建设,全省新兴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加速器。比如,青岛高速动车组整车基地生产了全国55%的动车组、20%的地铁车辆;集成电路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全产业链布局,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逐步形成领先优势。
聚力推动数字经济跨越发展,数实融合提速突破。坚持基建先行、夯基固本,扎实推进5G和千兆光网建设,“十四五”以来,5G年均投资100亿元以上,累计建成5G基站26.6万个,千兆城市数量居全国第2,获批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成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全国首个“双枢纽”省份。高效集约建设算力基础设施,集中打造济南、青岛、枣庄三大算力枢纽,全省一体化算力网加快构建,智能算力占比超过50%。坚持场景牵引、融合赋能,出台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深度拓展智能制造、智慧生活、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齐鲁文化大模型、海尔智慧家庭等17个大模型通过国家备案,“人工智能+港口”成功纳入首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同时,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8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家,均居全国第一,卡奥斯连续6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榜首,数字技术加速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