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践行黄河战略典型案例之十三:创新开展“陆海联动、海铁直运”
案例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青岛海关立足黄河流域内陆港分布广阔、发展需求迫切,物流通道东西双向拓展需求强烈的特点,将支持构建黄河流域陆海联动内陆港体系,优化海铁联运监管模式,实现港口功能向内陆延伸,服务一流港口建设,打造黄河流域最佳出海口,作为海关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列为青岛海关党委“大事实事”,成立专门业务改革团队全力推动落实,量身打造了“陆海联动 海铁直运”的监管新模式。
经验做法
问题导向创模式。成立专班联合港口集团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做”改革方案,深入内陆多家龙头外贸企业实地调研,组织数十家企业开展多场座谈,为内陆企业的通关“痛点”“堵点”进行“把脉”。根据征集的属地海关手续办理、内陆实现港口功能、降低物流成本等实际问题,创新打造具有“智慧转关、港口延伸、海铁直运”特点的海铁联运监管新模式。
科技助力强监管。建设“内陆港”场站管理和“海铁直运”监管平台,涵盖场所出入、底账管理和物流全程12个节点,在无人到场情况下海关可对货物“进、出、转、存”动态全方位监管。探索对接铁路班列在途信息,实时显示货物铁路运输站点位置,及时跟踪货物动态,实现物流信息化闭环监管。
加强合作促共赢。海关与山东港口集团合作,实现数据对接,海铁直运全流程无人干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作业;内陆港与海港码头间作业环节深度衔接,将港口操作前置至内陆场所;属地海关与口岸海关通过联系配合、信息共享,加强监管互认、合力管控。
主要成效
“嵌入式”监管实现企业无感通关。新模式将海关监管嵌入内陆港、码头作业流程,实现海关顺势、隐性监管,打造企业无感通关新体验。通过数据复用、逻辑校验、系统对接,实现出口报关单、转关单自动放行和自动核销的“智慧转关2+1”,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资源,有效降低企业人工及时间成本。
“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赋予内陆港码头前沿功能,港口集货、配载等前沿功能延伸内陆,实现“内陆申报、园区查验、属地放行,提前集港”。打通铁路入港“最后一公里”,到达码头铁路场站的货物无需再次堆存、验封,直接运抵码头前沿,实现“班列直运、原箱上船”,内陆场站、铁路港站、码头公司作业效率极大提高。据测算,枣庄企业通过内陆港出口货物每标箱能节省约400元,境内运输成本下降近20%。
“内陆港”实现关区内外复制推广。2020年1月,海铁直运模式正式在枣庄内陆港上线运行,2020年10月,青岛海关和济南海关开展关际合作,率先在淄博内陆港实现跨关区数据共享、业务互联,新模式顺利试行,2022年8月,进一步推广至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实现了济南内陆港与口岸港口的无缝对接,目前,该模式已在省内枣庄、即墨、淄博、滨州、济南等5个内陆港常态化运行,试点以来海关通过新模式监管出口货物715票、1176箱。
服务山东一流港口建设。“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模式的实施,有效发挥了内陆港的物流聚集效应,带动物流周边产业的发展,目前“内陆港”已成为山东港口集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国际一流港口建设的重点工程、亮点品牌,为山东港口“立足山东、贯通沿黄、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建设目标注入新的活力。山东港口集团布局建设“内陆港”总数已达30个,已经初步形成覆盖山东、辐射沿黄流域的港站一体化发展格局。
工作启示
“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模式,是海关顺应企业、港口、地方需求,加强关港合作的一项重要改革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改革的核心,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公转铁”的战略部署快速推进,内陆港建设发展迅速,如何支持内陆港建设,畅通内陆与口岸的物流大通道,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海关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服务企业需求是推进改革的基础,通过广泛深入调研,摸清企业需求,针对难点、痛点问题环节,有的放矢优化监管服务,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了企业的获得感;强化多方合作是推进改革的关键,通过与地方政府、港口、铁路的多方合作和信息互联,实现海关顺势、隐性监管,也推动了内陆港快速发展,特别是关港成立联合专班,合作研发,联合推介,也增强了改革实际运行效果和扩大了宣传效应。(青岛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