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坚持“九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妈妈岗”就业模式实现新跃升
中国发展网讯 山东省邹城市以“九个一”工作机制为牵引,持续推进“妈妈岗”就业模式走深走实,累计帮助全市5500余名育儿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元,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双向奔赴。
在岗位供给上做好“三个一”,筑牢就业“基本盘”
通过政策激励、精准对接等举措,鼓励用人单位拿出更多时间、地点灵活的好岗位,惠及更多育儿妇女。
出台一系列政策。凝聚妇联、人社等部门合力,相继推出“妈妈岗”专项扶持政策、实施指导意见,鼓励各级、各部门在社区网格、社区微业和托育机构设立定向辅助岗位,加强“税收减免”“保险缴纳补贴”等政策落实,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释放更多“妈妈岗”。
挖掘一批岗位。精准对接全市128家“妈妈岗”备案企业,创设任务包干上下班时间自由的“灵活型妈妈岗”、领活回家按件计酬的“流动型妈妈岗”、自选时段上岗的“弹性型妈妈岗”和工作地点时间双弹性的“新业态型妈妈岗”6400多个,打造起适配育儿妇女多元需求的就业生态圈。
构建一个链条。发挥市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统筹作用,构建“村-镇-市”三级岗位供给链条。村级层面,充分利用98家村级劳务中介挖掘村内“妈妈岗”;镇级层面,依托16个镇街就业服务站,全面梳理镇域内小微企业“妈妈岗”;市级层面,每周调度大中型企业“妈妈岗”用工需求,形成从小微企业到大企业,从服务业弹性岗位到制造业柔性生产线的“一链直达”供给链。
在技能帮扶上做好“三个一”,提高就业“适配度”
围绕育儿妇女自身情况和“妈妈岗”工作需要,开展针对性就业技能帮扶,着力提升人岗适配度。
设立一本台账。全面摸排育儿妇女就业需求,广泛发放就业调查问卷,设立包含个人情况、就业意向和技能提升需求等内容的重点帮扶台账,根据岗位需求和个人情况开展定向技能培训。目前,已采集有就业意愿的育儿妇女个人信息6200条,为技能帮扶提供精准支撑。
办好一套培训。将技能帮扶纳入全市大篮子,与8家机构签订协议,创设“下沉式、滴灌式、订单式”三种公益培训模式,已开展培训32期,累计培训育儿妇女1635名。聚焦缩短育儿妇女“技能培训-就业转化”时间,今年创新推出“妈妈岗就业直通班”技能提升项目,构建“技能培训+岗位对接+跟踪服务”一站式技能帮扶新模式,覆盖育儿妇女461人次。
引入一组系统。创新“技能帮扶+数字”新模式,引入培训效果智能评估系统,探索育儿妇女技能帮扶全流程云服务新路径,通过全方位数据记录分析,为每位学员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智能推荐适配课程、练习及辅导资源,助力育儿妇女不断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技能精准提升。
在优化服务上做好“三个一”,织密就业“保障网”
围绕育儿妇女全过程、全周期就业需求,构建立体化服务矩阵,切实解决育儿妇女就业后顾之忧。
搭建一个平台。创新开发“邹城妈妈岗”微信小程序,嵌入AI智能算法系统,依托大数据分析与精准定位技术,快速锁定育儿妇女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妈妈岗”企业,30秒内生成契合个人技能、就业意向与家庭需求的个性化岗位推荐清单。目前,平台已吸引98家企业入驻,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023个,助力2600余名育儿妇女成功入职。
成立一家联盟。组织妇联、总工会、女企业家协会和心理学会等全市7家单位,成立“妈妈岗”服务联盟,通过“妈妈岗员工点单、企业汇单、妇联派单、成员接单”的方式,围绕心理辅导、健康检查等方面提供周到暖心服务。目前,已完善服务清单内容12项,累计服务“妈妈岗”育儿妇女3600余名。
创新一种模式。推行“妇联+”多维维权模式,组建6支巾帼维权小分队与90名法治服务专员队伍,以“法治体检”“普法流动课堂”等多种创新形式,聚焦合同规范签订、灵活就业权益落地、薪资结算保障等关键环节,深入企业开展“巡诊式”权益护航,为“妈妈岗”从业者筑起坚实的法治防护墙。(相程龙 张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