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刘宝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在近日举行的“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暨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来自社会各界的100余名嘉宾共话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项玉章在致辞中表示,璀璨的华夏文明如指明航灯,在文化强国、文化兴国的今天格外闪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文化为先导、以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为己任,着力促进乡村文旅振兴和绿色发展,充分实现文旅康养等生态项目的可行落地,在“文化+”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的互联互通,通过有效整合大数据资源促进数字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项玉章指出,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应站在资源整合的最高处发力,充分整合各级各类产业经济和信息化资源,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指导,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干部部原部长张建军表示,文化建设的作用在于习惯的培养和传统的形成,所追求的是造就一种根植于心的素养,从而形成一种潜意识,成为一种不需要别人提醒的自觉和自律。文化可以立国,可以强企,企业法治文化亦如此。希望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砥砺前行,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和经济文化产业化、信息化发展做好咨询服务和创新发展工作。企业法治文化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持续深入发展,加强培育和发展依法治企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生存、谋发展、参与竞争和日常运行的现实需要。在现阶段,中国的企业要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转换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要实现这种蜕变,必须依靠法律的指引和保障,必须将依法行事变为自觉,这需要企业法治文化为其开拓道路,并提供支持和保障。“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是推行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行为法学会总监事李文燕表示,文化是软实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容低估的巨大作用。在后工业社会时代,随着服务、文化消费的日益壮大,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以文化为背景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强文化建设可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我国竞争优势和文化吸引力。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成为消费新的亮点和增长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以增进国民福利,提高幸福感指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希望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积极统筹好各项资源,充分做好文化引领工作,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会长陈胜祥表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和生态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历史机遇,华夏文化促进会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以文化为先导、以科技来赋能,着力构建产业经济发展新业态、数字经济发展新模型、秉承“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新理念,以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为己任,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为各省、市、县产业园区建设和相关行业、企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库支持。
在本次会议上,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绿水青山中国行活动总指挥长项玉章向绿水青山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吴书华授予活动旗帜。
在“文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围绕乡村文旅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文化+”创新做法、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话题,原文化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刘长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宇等与会嘉宾各抒己见,大家共同为如何进一步做好“文化+”工作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