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看山东”之济宁市任城区:四聚焦保“粮安”
中国发展网讯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发展改革局时刻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稳步推进粮食安全工作。2016年以来,该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粮食安全”指标未出现扣分情况,现有政策性粮食储备规模居全市第二,超额完成省核定储备任务。
聚焦依法管粮,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储粮水平
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学习涉粮法规文件,严格落实《山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指导企业严格落实《一规定两守则》。组织从业人员参加保管、检验、安全生产等能力培训,坚决杜绝储备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推广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低氧、低药剂量“双低”和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监测“三合一”技术,进行科学保粮,粮食储藏期内自然损耗率不超过2‰,粮食企业仓储管理规范化现场评价得分均在90分以上。
完善机制强化管理。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健全储备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储备公共产品属性,落实政策性与经营性业务分离要求,禁止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从事商业经营活动,2家国有粮食承储企业实施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认真抓好夏粮收购,把好“行情关、人情关、粮情关”三个关口,确保储备粮油“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聚焦科技赋能,进一步提升购销存信息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任城区深入推进储备粮库信息化建设,地方储备粮实现动态远程监管、粮情在线监控、信息互通互享,信息化覆盖率和动态监管覆盖率100%。
提升收储效率。收储小麦全部使用“一卡通”业务系统,做到售粮各环节数据真实完整,彻底避免了“打白条”现象。
监管“穿透”。制定印发《任城区推进粮食购销领域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充分利用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线监控粮情,实现所有仓房实时预警全覆盖。申请专项奖励资金128.9万元,实施储备粮动态监管体系建设,对库区及出入库流程全方位、全程监控。
建立长效机制。利用上级拨付商品粮大市资金,对辖区3家政策性粮食企业库区进行信息化系统升级、等保测评服务,不断丰富系统使用场景,加强业务人员技术培训,对系统运行情况实施日调度、周通报、月总结,切实保障系统运行稳定性。
聚焦项目建设,进一步夯实高标准仓储能力
“十四五”期间,任城区注重建立健全仓储设施档案,持续排查仓储安全条件,将设施老化、存在防汛隐患的库区及时移交有关部门。优化仓储布局,推动东邵粮库产权移交,新增国有粮食企业仓容3.06万吨。
投资建设任城区粮食仓储物流项目,新增长沟粮库高大平房仓仓容2.6万吨,强化粮仓的气密和保温隔热等关键性能,提升仓储设施性能。
深化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投资维修改造姚庄粮库仓容2.54万吨,通过铺设屋面保温隔热层、加装墙体保温板、安装仓内密闭窗及内环流控温系统,构建起立体式储粮防护网,改造后可有效延长粮食保鲜周期,达到准低温储存要求,为安全储存筑牢科技防线,让储备粮真正实现 “常储常新”。
聚焦应急保障,进一步筑牢稳价保供防线
2025年,依托国家粮食应急保障系统、粮油统计信息系统、山东省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系统,任城区推动构建“三位一体”粮食监测预警暨应急保供体系,涉及7个价格监测点、2个保障中心、3个储运加工企业、17个供应网点。
粮食监测预警暨应急保供体系,可及时跟踪购销企业行情,加大市场监测分析力度,全面准确掌握粮食市场供需、价格走势、售粮进度、企业库存等情况,对价格波动较大的复核分析、及时发出预警,做到价格摸排准确、上报及时、分析精准。
按照“能力保障、平时管理、战时应急”的总要求,任城区与各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签订应急保障协议书,明晰责任义务,加强预案培训演练,切实提升粮食应急保供水平。同时,强化区级应急成品面粉、小包装油动态巡查,确保动态储备“数量实、质量优、调得快”。
下一步,任城区发展改革局将立足主责主业,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规划目标和上级指令,适时调整储备规模,优化仓储布局、增强调控能力,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