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之荣成:扛牢“三农”重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波、宋宣蔚 记者尹明波报道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荣成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决压实扛牢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获批山东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成效明显督查县、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等称号。
加快实施品牌兴农工程
加快推进品牌兴农强农。全力发挥品牌建设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带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以“现代苹果”为例,大力推进品牌化营销,策划了“自由呼吸•自然红”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与果蔬龙头建立产销联盟,培育“雀斑美人”“翠虹”等120多个企业品牌。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对“荣成苹果”的品牌价值评估达到了10.66亿元人民币,特别是2018年悦多果业发布“雀斑美人”后,王林苹果迅速成为网红爆款,每斤收购价格由3元涨到8元以上,对全市整个王林苹果产业的兴起有着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好当家、海之宝等20余家次企业参加威海首届线上年货节、第二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展、2024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和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2024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展示荣成市农产品整体形象。同时,加快建立农产品线下展销矩阵。甄选纯果果干、副食品花生、菓行菓素果汁等优质农产品,依托华星、石岛宾馆等热门酒店、民宿,推荐展示荣成特色农产,拓宽销售渠道。在西霞口、那香海景区打造2处农产品直营店,在景区周围规划布局荣成农产销售点10处。此外,举办首届地标农产品摄影大赛,征集摄影作品,择优筛选“最美基地”“最美农产品”照片,已征集摄影作品1500多张,全力营造“荣成农产”宣传氛围。
着力培育壮大品牌主体。聚焦苹果、无花果等优势特色产业,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环境优化等措施,培育了一批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苹果、花生、无花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向精致化方向发展,被认定为产业“链主”企业的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2024年新增3家威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共73家,在威海市占比36.68%,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1家,重点龙头数量在威海居首位。目前,“翠虹”苹果、“圣农”花生等16个企业产品品牌获得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荣成大花生”、“荣成无花果”、“荣成苹果”和“荣成甘薯”获评威海市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宇”苹果、“菓行菓素”果汁、“野蜂岭”甘薯、“美莹牌无花果等22个企业产品品牌获评威海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农业。近年来,荣成市加快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注重认证质量、严格证后监管。对当年度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的,每个产品分别最高奖励5万元、2万元;对当年度续展“绿色食品”的,每个产品最高奖励1万元。截至2024年7月,全市有效期内海参、海带、裙带等系列认知有机产品45个产品,基地面积6.3437万亩;苹果、无花果、花生、甘薯等绿色食品39个产品,基地面积4.4057万亩;拥有荣成苹果、荣成无花果等地标农产品11个,登记保护面积56.69万亩。
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进程
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功能,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荣成市积极开展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行动,持续完善基础制度建设,不断提升规范经营水平。2024年内培育威海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各2个。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依托“一喷三防”、“一喷多促”等项目支持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在鲁供田发、东滩农机等现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基础上,再培育广农乾元、鲁庆隆丰等6家千亩以上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组织,年内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5万亩。今年以来,以鲁供田发公司为主体实施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带动全托管面积1.1万亩以上,辐射9个镇街61个村,目前累计开展环节托管服务达20万亩次。
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抓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切实发挥保险对农业生产风险保障作用,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根据省、市下达年度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专项资金区域绩效目标,确保三大粮食作物保险全覆盖,为农业产业发展撑起保护伞、织密保障网。上半年完成小麦完全成本保险投保34.4万亩、投保率96.6%,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驾护航。
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聚焦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开发民宿、乡村旅游,加快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拓宽集体增收路径。在成山镇开展农村宅基地盘活试点,目前已在礼村等3个村盘活闲置房屋128处。2024年计划再盘活闲置宅基地开发民宿200栋以上,打造一批产业村、旅游村,实现兴业强村富民。目前,已建成民宿258栋,年底全市778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稳定超过10万元。目前,已确定47个产业发展典型村,重点培育规模种粮、闲置资源盘活、乡村旅游和物业管理等发展模式。
加快实施科技强农工程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贯彻中央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要求的同时,荣成市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助农增收增效、粮食安全等相结合,重点聚焦农田灌溉难、效率低、路难走等问题,重点支持村级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2011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53万亩,项目完成后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左右,为实现“藏粮于地”奠定坚实基础。今年以来,规划实施2024年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规划清淤、加固水源14座、新建泵站3座、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800亩、硬化田间道路22公里、地力培肥1万亩,项目已于5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内建成。
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工程。适时出台《荣成市种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鼓励种业创新。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开展花生抗旱耐瘠新品种、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及成果转化合作,合作协议中试验的青花10、11、14、15号花生新品种在2023年获得品种登记证书;青花19、20、21、22、23号有望2024年获得品种登记证书。 今年以来,筛选发布农作物推介品种5个,建设滕家、上庄、大疃3处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示范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90个以上,小麦、玉米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5%。
扎实推进精致片区建设。引导政策项目、资源等要素向乡村振兴样板片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集聚,持续推进样板片区建设提档升级。2024年实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35个,争创1个省级、1个威海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提级打造北、中、南三大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工程。目前3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4.7亿元,投资完成率达87.1%。打造中部区域乡村振兴综合提升示范带。规划投资7.79亿元,在大疃、上庄等4个镇街,重点打造粮食提升、休闲康养、加工仓储、特色农业4大板块27个项目,目前项目全部落地实施。南部重点建设石岛渔家风情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实施桑沟湾工旅融合、东楮岛海底海草床修复等项目12个。目前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年底完成示范区建设。北部区域重点打造现代甘薯产业集聚区。目前在崖西镇新建100亩甘薯种苗扩繁基地,繁育优质甘薯苗1.125亿株;同时利用地方专项债在崖西镇规划建设占地59.7亩的伟德山农产品加工园区,预计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创建“好运成山”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规划投资2.67亿元,以成山镇为重点创建区域,实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等6大类54个项目。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实施。建设“桃源·里”威海市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规划投资3985.32万元,目前,规划的2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50%。
聚力和美乡村建设。按照“点上精致、线上出彩、全域美丽”总体思路,整合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实践片区化、组团式和美乡村建设模式,推动和美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点线结合引领全域融合发展。今年以来,完成2023年度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8个、威海市级和美乡村33个。从市级以上样板片区、街接推进区所覆盖的行政村中选择村级组织带动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建设成效好的村庄,最终确定34个村庄创建2024年威海市级和美乡村。
下一步,荣成市农业农村局将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紧盯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全域推进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业农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