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之乳山:核能供暖“绿色低碳”,百姓过冬“暖意浓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孙玉良、记者尹明波报道 乳山市引入海阳核能供暖项目,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和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地方实践,也是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的核能供暖项目成功案例。2023年4月项目进场施工,11月25日正式投运,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目前已完成首个供暖季运行,实际供暖面积约610.6万㎡,供暖安全稳定,效果良好,受益百姓过冬“暖意浓浓”。
近年来,乳山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盯能源转型,充分发挥紧邻国家电投山东核电(海阳)的区位优势,自海阳市2019年开始试点核能供暖以来,积极加强沟通联系对接核能供暖事宜。2022年6月28日,乳山市、海阳市、国家电投山东核电签订《乳山引入海阳核能供暖项目框架协议》,乳山向跨入清洁取暖城市行列迈出坚实一步。
精心谋划,破解长输供热路径阻碍
精选前沿技术,破解技术壁垒问题。乳山与海阳分属威海、烟台两地,相隔30多公里,如何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热效率、保障热水输送稳定性成为关键。为此,乳山市组织住建、热力集团等相关单位开展可行研判、桌面推演,并邀请专家进行广泛比对、多方论证,最终采用清华大学吸收式大温差远距离换热技术,实现了长输管网120℃供水、30℃回水,突破常规换热器换热温差极限,热量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高50%以上,有效提升长输管网输热能力,全力保障大规模跨区域核能供暖顺利实施,相关做法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节能协会等机构肯定。
提前宣传释疑,破解安全顾虑问题。针对群众关注的核能供暖辐射问题,乳山市积极开展核能供暖知识普及,通过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宣传标语等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引导,打消群众对于核能供暖的安全疑虑。为保障核能供暖的安全性,采取了水循环热量交换“三端闭环”运行模式,实行前端、中端、末端换热用水“封闭循环、物理隔离”,实现热量有交换、水源无接触、安全可保障,核能供暖“安全可靠”理念深入人心。
严格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
建立协调推进体系。工作推进中,乳山市政府牵头,组织住建、发改、财政、自然资源及属地镇区等相关单位、参建企业,成立项目攻坚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研判、常态沟通对接、现场推进落实等工作制度,定期碰头研究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难点堵点问题,组织开展设计单位技术答疑,开展施工技术观摩交流,并就下步推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桌面推演,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明确下步施工节点计划,累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50余个,项目启动后仅用24天就完成了全线21.1公里管道地面清表工作。针对长输管道路由横穿2处高速、2处高铁、2处公路、3条河流,且横跨汛期施工条件复杂、难度较大的实际,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加强技术攻关,最大限度抢工期、赶进度,按期保质保量完成了工程进度。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坚持把质量安全摆在首位,根据供暖范围、目标温度、管道长度,制定质量控制标准和流程。设立质量管理团队、质量负责人,对项目团队成员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定期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建立全过程质量反馈机制,对工程推进中各个环节持续开展质量监控,及时收集、反馈整改问题,确保符合预定质量标准。特别是为保障长输供热稳定性,经过反复筛选,选用最适宜长输供热的L290M高强度国标管线钢,严格执行国家现行Ⅱ级标准,对管道焊缝进行100%探伤X射线无损检验。
强化保障,创新建立安全稳定运维机制
构建联合运行调度机制。由海阳核电厂、海发集团和乳山热力集团共同成立联合调试小组,在乳山设置核能供暖调控中心统一指挥调度,构建覆盖热源、供热管网、换热站及能源站的运行调度网络,确保供热链条每个节点零延迟、快反应。
优化动态运行监测机制。搭建智能运行监测平台,对供暖系统源、网、站、户等运行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用户反馈响应机制,一旦发现供热问题,随时调派供热服务人员上门服务。
健全安全应急保障机制。制定《核能供暖试运行方案》《核能供暖热网应急预案》《核能供暖调度运行协议》等,建立突发状况联动反应制度,日常运行情况“一小时一互报、一小时一共享”,互通温度、流量、排气排污以及管道巡检等情况,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成立应急保障队伍,供热季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定时对能源站设备进行巡检,记录供水、回水压力和温度等数据,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确保设备常态稳定运行。
乳山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海阳核能供暖项目,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有效解决了城市供暖传统能源的依赖问题,有力推动了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开创了区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首先,在清洁供暖上实现了降碳提效。核能供暖作为一种“零碳”供暖方式,在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引入核能供暖之后,与上年同期相比,节约标煤9.9万余吨,减排二氧化碳27万吨、二氧化硫419吨、氮氧化物117吨,成功探索出一条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清洁供暖新路径。其次,在热源供给上实现了降本提质。核能供暖项目投运后,通过实施配套供暖设备智慧化改造,主城区供暖能力由630万㎡增加到900万㎡,供暖能力提升约40%,有力补齐供暖能力短板。区域热量分配更加精准,年可降低热耗7%、节省供热成本约1300万元,有效满足主城区发展中远期规划需求。较之传统燃煤供暖,核能供暖项目建设标准高、智能化程度高,运行稳定、停运概率小,有效降低了以往严寒天气煤炭锅炉高负荷运转易停炉的风险。2023年度供暖季,全市采暖用户平均室温较往年提高2-3℃,供暖诉求量同比下降38.6%,群众对供暖的满意度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