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山东实践之利津:畅通农村产业链 激活发展新动力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杜建强、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东营利津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盐窝镇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区、汀罗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区、陈庄镇齐鲁样板乡村振兴示范区三区融合发展区范围。利津县按照全链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依托黄河口滩羊、大豆2大主导产业,实现“饲料加工—基础母羊繁育—标准化养殖—资源综合利用—屠宰深加工及冷链配送”以及“生物有机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秸秆-饲料加工”2大主导产业全链条一体化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备、链条完整的肉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产业园,具有明显的特点特色。
形成滩羊、大豆闭合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
滩羊产业方面。利津县肉羊养殖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建成年出栏量100万只的全国最大单体肉羊标准化养殖园区。全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云商平台于一体的“双循环”新格局的先行区、示范区,创建全省第一羊肉品牌,构筑全国单体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链条最长、综合带动效益最强的肉羊产业第一高地。
大豆产业方面。建成大豆核心试验区1万亩,其中高标准试验田1000亩。“齐黄34”在东营盐碱地实打验收亩产302.6斤,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积极推行盐碱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实现玉米带和大豆带年季间交替轮作,又适于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化作业,在同一地块实现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种植户亩均效益提升600元,大幅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
新品种研发方面。围绕黄河口滩羊产业,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高标准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CNAS黄河口生物精准营养实验室,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自动化4.0版本的智慧实验室、第一个实现全链条支撑的精准营养实验室。目前繁育的新品种有望明年上半年获批农业农村部肉羊新品种认证。
开展国家级盐碱地资源综合利用试点
紧抓聚力推进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机遇,瞄准盐碱地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结合,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耕地后备资源改造方面。项目新增耕地部分主要针对区域内1900亩盐碱地进行改造。项目从“截水、改土、培肥、选种”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选用改良措施综合施治。
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方面。项目改造提升部分总面积2.8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94万亩(汀罗镇6300亩、盐窝镇8400亩、陈庄镇4700亩)。通过土壤改良工程、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智慧农业工程等,有效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依托项目区形成的2大闭合产业链条,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从“盐碱滩涂”向“生态粮仓”转换的有效路径,打造滨海盐碱地高质量发展的“利津模式”。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全面推进“点上发力、线上贯通”模式,通过示范创建带动整体提升。
在点上,以农文旅结合为重点,坚持“少投入、多参与、共致富”,依托老街长巷等特色区域,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开街以来,接待游客突破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0余万元,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周边七龙河、綦家嘴等园区实现采摘收入1200余万元。下一步,利津县将实施“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提升,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新地标,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在线上,利津县“黄河风情”采摘之旅,是全市唯一、全省5条入选“2023年第二期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该县将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沿黄生态景观廊道,串联沿黄112个村,规划农旅融合发展“红环线”7条、38公里,打造天蓝、水清、林草绿的生态环境。
实现园区建设与以工代赈有机衔接
利津县充分挖掘黄河口滩羊种、养、加、销四位一体带动农民增收肉羊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广“一个规模化养殖园区、十年订单合同、百个种养大户、万亩饲料基地”的种养结合发展路径,打造种、养、加、销四位一体肉羊产业模式,通过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产业收益较散户养殖提升7.7%,养殖能力由人均300只可提升至人均2000只,节约了人工成本,从事肉羊养殖、购销、运输、屠宰加工、饲料及相关农资经营的就业人数可达近3万人。
同时,引导农民以资金、设施、收益权等入股参与产业园建设,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利津县黄河口滩羊产业园、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已全部纳入全县以工代赈重点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