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山东泰安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郑凯 20日,泰安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三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我市“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工作作风,聚焦关键环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出成效,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丰硕,有机蔬菜产值达10.28亿元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丰硕成果。传统产业稳定发展。我市着力稳定小麦面积,整建制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开展粮食十统一服务,优化种植结构,粮食单产逐年提高。2020全年粮食面积产量稳中有升。据调查,粮食播种面积561.57万亩,比去年增加 4.4万亩。预计单产460.25公斤/亩,增1.65 %。预计总产258.46万吨,增2.45%。蔬菜生产连年稳定,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预计195万亩,产量760万吨。特色产业势头良好。我市大力发展泰山茶、有机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种植规模,满足市场需求,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有机蔬菜达到10.6万亩,产值达到10.28亿元。东平湖水产品产量达到5.6万吨,产值达到13.4亿元。
三产融合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园区创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在园区创建方面,我市陆续开展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等园区的创建活动。目前,我市有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省级田园综合体4家;市级农业公园20家。在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方面,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39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924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6015家。休闲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县3个、示范点10个;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5个;山东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农庄)8个,三产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600万亩
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是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内在要求,如今,一个个农业知名品牌见证了我市在推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据了解,我市深入推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整建制创建,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围绕提升品质、培育品牌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着力提升标准化基地规模和档次。在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我市紧紧围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同创,扎实推进泰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形象设计,积极争创省级品牌、打造市级品牌。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4个,市级11个;省级企业产品品牌27个,市级知名企业产品品牌56个。
发展绿色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据了解,我市编制完成了《泰安市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8-2020年),认真做好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和统防统治,2019年全市农药利用率提高到39.8%,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8.21%。我市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00万亩。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
创新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切实破除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障碍,有助于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不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有改革任务的集体经济组织3708个,已有3706个集体经济组织已经完成改革,占改革任务的99.89%。同时,我市着力搞好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16年以来,我市共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2.48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3.3亿元。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02个,总投资44.8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10.57余万亩。
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在泰汶大地全面起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新提升,人居环境呈现新风貌,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了“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示范格局。目前,我市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1个,其中新泰市羊流、岱岳区道朗九女峰、东平县老湖3个示范区被批准为省级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