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生态保护修复”催生绿色发展动能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尹明波报道 据山东省泰安市发展改革委消息,近年来该市注重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有效凝聚了绿色发展新动能。
创新规划先行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纳入泰安市生态建设规划,与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东平湖水生态环境规划等有效衔接,从资源要素保护与修复出发,系统梳理泰安生态本底,统筹城镇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山体、水域、面源污染、塌陷地、林草地等进行专题研究,合理布置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建设计划,构建起了全市生态管控体系和生态建设体系。
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坚持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对上加大争取力度,共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补助资金19.43亿元;对下督导责任企业出资治理,企业自筹资金35.7亿元;对外招引社会资本,成立总规模60亿元的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基金,其中市级出资10亿元、县市区和功能区按照1:0.5配套出资5亿元,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45亿元,有效破解县市区筹资难题。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项目包保责任制。城区和农村项目指挥部及总指挥部办公室安排专人、成立专班,对项目实行分类包保、督导检查。二是建立专家评审验收机制。聘请省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库,加强宏观规划指导和现场技术指导。三是建立项目优化调整机制。根据工程绩效目标要求、专家评审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对部分项目按程序、按要求进行调整优化,保障了工程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四是建立项目管控机制。实行“五制”,严把“五关”,即: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标制、施工监理制、档案规范制等规章制度,严把立项评审关、生态论证关、组织实施关、竣工验收关、运行管护关。值得一提的是,泰安市围绕“生态保护修复”,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督导考核机制,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项目推进实行周电话调度、月进度报表、季督导检查和半年现场观摩、年度综合考评,并引入第三方进行绩效评价,及时通报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结果,以督导考评促进度、提质量、见成效。
创新生态治理机制。积极探索沿汶河生态廊道修复+文化旅游观光、矿山修复保护+山体绿化、工矿废弃地复垦+产业导入、采煤塌陷地治理+光伏发电+设施农业、农用地整治+绿色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等以产业为支撑、促进生态建设的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把生态保护修复与文化旅游观光、绿色高效农业、乡村振兴战略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亮点工程,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