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新质生产力|山东日照:膨腹海马缘何落户黄海之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刘江雪、丁明婧、记者高杨报道日照的海,就像一个蓝色的梦。在这片碧波中,人们对海洋的躬耕与挖掘从未停止。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更是特别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再看日照,从加强海洋经济统计核算、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稳妥推进深远海绿色养殖、持续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到“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首个网箱下水,第二口网箱顺利开工,日照海工装备乃至渔工装备制造业大步向前。——一个个“深蓝色”项目,一次次扬帆而起的奋进,孕育着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如今,日照1个省级水产种业基础设施提升、5个省级以上原良种场提升改造项目都在大力推进,以三文鱼、膨腹海马等特色品种为代表的特色化产业化发展。
游向更北维度,膨腹海马最终落户日照
回顾膨腹海马一路北上、定居日照的过程,能得出很多很多可参考经验。
膨腹海马研究团队在福建,但研究基地却不是让膨腹海马最舒适的地方——海马的最佳生存温度是16度至19度,这个温度,在当地利用养殖车间繁育,则需要高昂的成本。
于是,不甘认输的研究团队,捧着自己的小海马一路北上,终于,到达了日照。
这片海域,有着蓝天、沙滩、深水港、丰富的海洋物种结构,以及优质环境才有的水温、水质和空气,东港区涛雒镇离海近,取水方便,水温好水质好。
膨腹海马不想走了,同行的研究人员也认为,可以在此地建造一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养殖基地,实现膨腹海马的人工育苗及养殖。
这份跨越了近40年的等待,终于在这一刻牵手。——日照海域也有海马生存,但量小、品质不高,在日照海洋研究所的记载中,自1978年便有养殖海马的研究。
四十多年的尝试,在与膨腹海马相遇的那一刻,缘牵一线,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2020年,经过多次对膨腹海马的繁育和养成以及海马的更新换代进行调试和试验,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突破繁养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膨腹海马的规模化养殖。至2024年2月份,海马产业园正式投产。目前,涛雒镇现有18家海马繁育养殖单位,养殖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以上,年育苗量超6000万尾,是山东省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规模的领军地区。
这一次,膨腹海马的“定居”,日照拿出了最深刻的诚意。
接下来,便是在技术方面谋突破、求创新。
“膨腹海马,对水质、水温、光线、饵料等外部环境极为敏感,稍有差池便会出问题。不客气地说,养殖海马比照看小孩更费心思,刚开始那几个月,技术员们几乎就住在养殖池那里。”谈及海马生长可能遇到的问题,海马产业园车间主任滕树霖告诉记者。
就拿曾经喂“开口食”来说,他们每个人都记忆犹新。
因为“开口食”未能吃好,开展海马规模化苗种繁育的首次尝试,便以失败告终。
“海马宝宝口器极小,只能吃很小很小的食物。在福建时,像这个小苗用的开口饵料,都是活的桡足类。到了山东这边就找不到活桡足类,当时也没有办法。”福建省蓝粮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琦峰说。
“失败一次,就尝试第二次!”日照市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滕照中的话掷地有声。
为了研究明白海马宝宝爱吃什么,研发团队动了很多脑筋。对比喜欢蹦蹦跳跳的桡足类,大家想到了丰年虫卵,这类虫卵孵化出来后,是活蹦乱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开始不接受丰年虫到慢慢适应,海马宝宝终于在北方吃上了新鲜的营养餐。几年摸索,研发团队已经为小海马量身定制出了成长食谱。
海马移居日照,不仅环境好吃住好,而且备受关爱,这时,海马企业也开始推动走繁、育、养一体化发展道路,推进海马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延伸产业链,提升养殖海马附加值。通过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东港涛雒渔业品牌,走产业融合化发展之路。
水美风细,海马的旅居生活幸福惬意
9月13日,记者在海马产业园基地看到,一排排养殖池在同一温度、同一水质和同一打理中,海马一会绷紧身体游来游去,一会紧紧靠在池中央的附着网上,有的还会用尾巴勾住爬架上的滤网,保持住身体不动。
其中一个养殖车间,是于2月3号投苗,至今已经有7个多月,其身体长度已经达到了十五六厘米。“在温度适宜、环境稳定的状态下,海马这个年龄段的长势还是比较喜人的。我们部分养殖池也有两年左右的海马,看着雄壮,但是已经发育成熟,个头长势相对较缓慢。”滕树霖告诉记者。
不远处,该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王凤清正手执长长的网杆,在水中打捞体质相对较差、状态不佳的海马,在此工作了快一年的她已经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就连哪个池里刚诞下海马宝宝她都能一眼认出。
营养餐、恒温房,专人料理,这让海马移居换所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在经历了投放活体丰年虫饵料的“开口食”之后,随着膨腹海马的长大,“宝宝餐”已经没法满足它们生长所需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更换食谱,投喂冰冻桡足类和糠虾。
换食的环节同样有诸多挑战,吃惯了活物的海马,看见冰冻饲料不会主动进食,这时养殖员又要变身老师,通过逐步替换和定时投喂,引导它们慢慢接受冰冻饲料。
不仅吃,海马住得舒心也同样重要。在自然海域中,海马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在16—20℃的环境内最适宜繁育。为了尽可能还原海洋中的生存环境,饲养池被改造成适宜海马生活的“恒温房”,并且通过曝气和水循环让养殖池的水流一直保持缓慢速度旋转。
在团队努力下,日照水产集团已在养殖环境监控、海马疾病防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膨腹海马人工繁育及养殖规模化。现如今,膨腹海马从海马苗种历经7—8个月的时间即可发育成熟,繁衍后代,且苗种成活率可达到60%以上。
据了解,为了让海马在日照安营扎寨,政府出资一千多万元,支持高标准产业园建设。日照水产集团于2023年建成了海马现代渔业产业园,并于2024年2月份正式投产,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共有216个现代化养殖水池,培育苗种600万尾在此安居。
与此同时,新建立产业园引进了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处理的尾水余温可为海马供暖,实现养殖尾水的回收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扩大产能同时降低对周边水域环境影响。
如今,海产增殖公司拥有各种规格苗种及成品海马达500万尾以上,占据了全国海马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正在建设占地面积1.5万至2万平方米的海马育种研发中心及产业化示范基地,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项目建设,建成后年产海马可达1000万尾,产值达2亿元以上,可形成立足日照、服务山东、带动环黄渤海海马养殖业发展的新格局。
海马跃升,上下游连起产业链
据统计,2023年全国海马需求就有200万吨,市场缺口在85%以上,而日照海马养殖基地的高速发展,必将使这一缺口极速降低再降低,甚至直接填补缺口。
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海马产业化之路,并不容易,也非一帆丰顺,既要承受技术方面的“走错路”,也要接受小海马“闹脾气”。更要承担市场变化的高风险。
面对此,大家都下定同一个决心:推广最优品种的海马,养殖基地一定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以优质产品来填补市场占有率强烈不足的缺口。
这条路上,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止:
2020年,日照水产集团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签订战略协议;
2020年底,开始人工繁育及规模化养殖;
2024年2月,在人工繁育成功的基础上,规模化养殖基地正式投产。
日照水产集团也建成了海马现代渔业产业园,一期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在这里,海水四季恒温,池中配备了更为健全的水循环与水质监测系统,确保养殖过程中海马的健康。
与此同时,产业园引进了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处理后的尾水余温可为海马供暖,实现养殖尾水的回收再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扩大产能的同时降低对周边水域环境影响
“5克以上的干海马,售价达到了每公斤1万元以上。”正是这些肚子鼓鼓的小海马,自2020年北上日照后,已在当地成长为亿元产业,“可以用于打粉、煲汤、保健、药用等。目前,客源主要以广东、广州、深圳、亳州等地区为主,并且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据日照海洋发展集团规划发展部估算,海马现代化产业园每年可培育海马苗种超600万尾,养殖成品海马超400万尾,挑选优质亲本海马100万尾,示范带动二十余家相关企业。
“目前,涛雒镇现有18家海马繁育养殖单位,养殖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年育苗量超6000万尾,是山东省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的重要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滕军表示,膨腹海马的养殖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区域发展,当下正在摸索海马加工,后续会联合当地旅游业做深度开发,未来,海马相关产业年产值有望达到8亿元。
同时,涛雒镇还将膨腹海马亲本成功推广到威海、莱州、辽宁等地,通过“南马北育”的模式,带动山东省发展50万尾以上的膨腹海马养殖户30多家,形成立足日照、服务山东、带动环黄渤海海马养殖业的大产业。
如今再看,膨腹海马一路北上,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区域发展,当地还在积极探索海马加工及保健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养殖海马的附加值,推进海马养殖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