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践行黄河战略典型案例之一:泰安着力打造东平湖生态安全重要节点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位于泰安市东平县,湖区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蓄水5亿立方米,是国务院确定的黄河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调蓄水库,肩负着向京津冀和鲁北、胶东地区输水的重任。
经过历年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东平湖水质得到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2023年10月东平湖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案例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湖区管理不规范,沿湖及湖区餐饮餐船遍布,环湖地瓜淀粉加工等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湖;采砂抽砂乱象频生,最大规模时有2000多艘采砂船,5万多人同时从事采砂工作;湖内网箱网围养殖泛滥,最高占到全部水域的55%,每年投放饵料达上万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流域内生产生活排污剧增,仅2000年由大汶河排入湖区的污水量近4亿吨。
东平湖水质由地表水Ⅲ类恶化为劣V类,局部水域COD、氨氮、总磷一度高达100 mg/L、2.26 mg/L、0.27 mg/L,湖区为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0世纪90年代,为带领湖区群众脱贫致富,东平县对沿湖浅滩地及周边湿地进行垦殖开发,湖滨生态缓冲带遭到人为破坏,入湖面源污染增大。
围湖面积近60平方公里,稻屯洼湿地由2215公顷锐减至不足70公顷,湿地生态环境破碎化、片段化严重,阻断了生物自然系统内的迁移途径,破坏了湿地作为水生动植物生境功能的完整性。2009年,湖区鱼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生物种类分别减少到35种、39种和31种。
受大汶河流域工农业过度取水、拦蓄闸坝过度调控的影响,上游泰山区域新鲜水无法补给下游,东平湖生态水位下降至不足35米,湖区生态系统由开放型向封闭型和内陆型转化。大汶河曾出现断流,东平湖生态水位难以维持。
经验做法
为恢复东平湖生态环境,泰安市下定决心、正本清源,先后关闭流域内98家小规模废纸制浆企业,取缔607家地瓜淀粉加工企业(户),拆除1500余艘砂船,升级改造47家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清除网箱网围12.6万亩,拆除投饵机3000余台,取缔餐饮船只21艘、沿湖餐饮79家,彻底关停沿湖砂场109处。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东平湖水质出现大幅好转,自2010年以来,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但还存在个别时段个别指标超标风险。为巩固治污成果,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泰安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扛牢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力推动辖区内水生态保护和恢复。
谋布局,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市委、市政府把东平湖区域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统筹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深入落实《山东省东平湖保护条例》,积极推动东平湖生态保护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东平县创新“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执法力量,成立联合执法大队,建立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完善案件会商督办、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制度。构建“河(湖)长制+林长制+网格化”监督模式,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推进全民护湖。
统全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挺起“山之脊”:统筹泰山、徂徕山等水源涵养区,开展控砂禁石、矿山修复等专项行动,精心打造沿湖六工山、凤凰山等六大经济林片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净化“水之源”:深入落实《大汶河生态流量(水量)保障实施方案(试行)》,将大汶河生态用水纳入日常运行调度规程。坚持“以支流保干流、以河流保湖库”,实施柴汶河、海子河、泮河、汇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河道清淤、岸线修复治理150余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00余公里,非开挖式清淤疏浚368公里,排查检测234公里,对60余处乡镇污水处理厂(或设施)开展技术帮扶。借助国家战略构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与大汶河双重生态补水途径。实现补水、净水、水系连通协调发展,推动流域治理策略由单一水环境治理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三水统筹”治理转变。保护“林之肺”:实施泰山森林生态资源安全保护工程和东平湖自然生态带建设等工程,稳定和扩大区域森林覆盖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污染。瞄准“环东平湖、沿大汶河”等重点区域,总投资32.29亿元,协同推进沿湖生态防护林、“三边”生态廊道等工程建设,建设生态防护林156万平方米,筑牢东平湖生态保护屏障。增厚“田之肌”:通过土地整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改善耕地配套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科学规范化管理,重点打造沿湖乡镇果蔬康生态园、凤凰山—九女泉田园综合体等新型农业产业园,推进新型农业建设,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10余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600多万亩。调节“湖之肾”:持续开展清网净湖、拆违清障等九大攻坚综合整治行动,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47处,打捞菹草漂浮物3万余吨,取缔“三无”船只1530艘。科学探索“湿地+”模式,实施稻屯洼综合治理工程,完成退耕还湿2万亩。着力打造“生物+”生态系统,实施“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养水”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长春鳊、鲴类、鲂鱼等滤食性鱼苗、植食性鱼苗近2.7亿尾,重构湖区水生动植物群落,恢复鱼草生态平衡,水草生物量年削减约4.7万吨,有效降低了内源污染。
提福祉,推进生态文化产业价值提升。以东平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抓手,探索“生态+”产业,积极打造生态小镇、文旅康养等一批特色项目,保障传统养殖渔民、淘汰产能企业员工转型转岗;发展“绿色+”渔业,在东平湖内划定捕捞区域,规范渔业秩序,使东平湖渔业生产步入“人放天养,捕捞生产”的生态渔业模式;锃亮“魅力+”新名片,高标准策划文化旅游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地域名气,先后承办全国“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全国垂钓俱乐部挑战赛、环东平湖水浒半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2022年5月22日,东平县作为山东主会场,成功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青头潜鸭养护观测站在东平湖揭牌建立。
主要成效
生态流量全面恢复。大汶河断流成为历史,入湖口戴村坝国控断面生态流量达到或高于1立方米/秒,东平湖生态水位得到有效保障。
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东平湖水质,整体优于地表水III类标准,核心区水体透明度超过3米,符合南水北调调水水质要求。截至目前,经东平湖累计调水50亿立方米,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水生态系统全面优化。东平湖自然岸线率达62%,较2019年增加34%。鱼类、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底栖生物种类较2009年分别增加63%、28%、39%,已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水平。青头潜鸭作为全球极危物种,2020年在东平湖已观测到500余只,2022年1月发现1600余只青头潜鸭在东平湖区稳定越冬并成功繁殖,是目前国内记录到的最大单一种群。
民生福祉节节高。东平湖生态环境的改善成功推动了沿湖乡镇文化产业发展,东平县旅游综合收入由2004年0.31亿元增加到2021年43.5亿元。
经验启示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共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河湖生态治理,由单一水污染防治向“三水”统筹、人水和谐发展理念转变,构建以山护绿育湖、以林护岸保湖、以草涵水韵湖、以水润田养人安湖相互依存可持续的模式,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坚持健全完善机制,巩固治污成效。通过建立联动执法、案件会商等机制,实现了部门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形成了群防群治、协同作战、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大格局。
坚持以“湖”做文章,以“治”促“兴”。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关系,着力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以湖为核心,实施域内水系连通,建设水美乡村,打造“深绿”现代经济体系,培植涉湖区域生态文旅康养产业,打造乡镇特色名片,实现“农+文+旅”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向“共同富裕的典范”跃升。(泰安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