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1-87905608 投稿邮箱:cehsds@126.com

山东践行黄河战略典型案例之二十七:东营聚力探索盐碱地大豆产业发展新路径

案例背景

发展大豆产业,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安排部署的具体要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省委一号文件、省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豆扩种列为重要任务作出部署。

东营市扛牢政治责任,主动担当作为,聚焦盐碱地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扩大种植面积、突破种业“瓶颈”、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探索具有东营特色的大豆产业发展新路子。

经验做法

强化政策措施,推动大豆扩种走在全省前列。

——强化高位推动。将大豆扩种列入市第七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谋划推进,成立大豆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将大豆种植任务层层分解、压实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主体、到地块,为全面完成任务目标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除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外,市县财政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再补贴100元,达到300元;单作种植市县财政每亩补贴150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基础上,超出计划部分应补尽补。制定大豆品种自主选育奖励实施细则,支持培育耐盐碱、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对通过审定的补助奖励100万元。印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实施方案、技术指导意见、补贴实施细则等5项具体配套文件,全方位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

——强化培训指导。综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专家授课、线上指导、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发动,推动政策进村入户,引导群众转变种植观念。多次召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现场推进会,举办各类培训班57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等8000余人次。聘请四川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院校知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成立专家指导组,下沉一线开展帮包服务,指导群众科学种植。提升农机作业配套水平,新购置、改装专用机具583台(套),提高种植效率。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建设规模化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片区1750亩,辐射带动面积达9万亩。

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种业发展加速突破。

——聚力育种攻关。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联合,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大豆种质资源库、精准高效育种平台和分子育种服务平台,力争在大豆育种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聚焦良种繁育。引进培育大豆种子龙头企业,规划建设盐碱地大豆特色良种繁育基地。与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黄河口耐盐碱大豆育繁推示范基地,已建成新品种选育及“华豆”原种种植示范基地2800亩,力争“十四五”期间大豆繁种基地达到5万亩,年产大豆原种2000万斤。与山东种业集团、中农天泰等公司合作,聘请山东省农科院大豆育种知名专家,指导建设齐黄系列品种扩繁基地2万亩。

——狠抓示范推广。创新工作举措,打造产业亮点,布局建设百亩攻关田18处、千亩示范田10处、万亩示范1处,大力推广“齐黄34”“菏豆33”等优良品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稳产高产、提质增效。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全程托管、多环节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聚力强链延链,推动产业质效全面提升。

——高标准打造产业集群。东营市垦利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山东沿黄大豆产业集群,并入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已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700万元。充分抓住这一机遇,在大豆全程信息化种植、功能性大健康食品研发、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打造链条完整、具有盐碱地特色的大豆产业集群。

——高质量发展大豆精深加工。充分发挥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扩大标准化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开展大豆精深加工,促进产业增值增效。依托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山东万得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总投资1.58亿元的高品质植物蛋白智能工厂示范项目,促进大豆蛋白、异黄酮等产品提质扩产,向植物基食品、特医食品等领域延伸,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高水平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等生产经营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让农民分享大豆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东营市河口区与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在东营市带动大豆种植4.76万亩,与当地群众签订协议,推广“齐黄34”“徐豆14”等优良品种,收获后按照高于市场平均价格0.3-0.4元/斤回购豆种,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主要成效

东营市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把大豆扩种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33.99万亩,单作种植面积10.61万亩,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13.3%、212.2%。

同时,积极整合国家级、省级、市级种业创新力量,立足盐碱地特色,集中攻坚核心关键技术,构建了集资源保护、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大豆种业发展体系。截至目前,建设国家耐盐大豆区域试验基地2个,研发“东科豆4号”“科豆35”等性状优良的盐碱地大豆新品系4个。建立了1.57万亩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为选育抗逆性强、蛋白含量高的耐盐碱大豆新品种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

2022年8月10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作出批示:“转有关司局阅。东营在发展盐碱地大豆产业、推广带状复合种植方面工作热情高、政策力度大,要积极研究支持他们做大做强相关产业,为全国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借鉴”。周乃翔省长作出批示:“东营市扎实推动盐碱地大豆产业发展,工作力度大、思路举措实,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望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技术示范推广、特色产业发展,为盐碱地综合高效利用提供示范样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工作启示

注重在“扩”上下功夫。积极探索适合盐碱地特点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聚力抓好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和示范创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确保大豆“种得好、管得好、产得好”,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确保大豆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增长。

注重在“种”上求突破。坚持“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盐碱地大豆种业创新,集中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选育耐盐碱、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上实现新突破。依托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加大育繁推一体化推广力度,努力将“试验田产量”转变为“大田产量”。

注重在“链”上做文章。以建设大豆特色产业集群为抓手,集成资源要素,培强龙头企业,深耕全产业链,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形成生产与加工、企业与农户相衔接的上下游产业格局,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东营市农业农村局)

发展改革·区域聚焦

泰安:集群阵营再扩大,新增2个雁阵形和2个支柱型雁阵集群
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召开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
潍坊·南木林对口支援工作联席会暨“潍坊企业家日喀则行”座谈会顺利召开
首批20个“滨州场景机会清单”发布
山东肥城市老城街道达成泰安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
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赢得三笔财富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处、开放处、经贸处、城镇化处、驻委纪检监察组党支部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抓项目优环境稳增长 山东郓城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绿色能源

2025清洁能源大会暨核能安全与核电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圆满举行
以赛赋能,激发行业新活力——山东省能源行业“绿色能源杯”乒乓球羽毛球赛圆满落幕
“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山东进一步深化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
山东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协会:“绿色低碳转型”专题调研走进潍坊
聚焦区域协同与低碳转型,共绘锂电循环新蓝图——2025华东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区域大会在济成功举办
山东省能源局赴泰安市调研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德州市唯一!庆云县锂钠电新能源产业集群入选第二批山东省数字产业集群
国家电投山东公司:“陇电入鲁”330千伏瑞启变并网投运

齐鲁粮油

济南市在第七届全省粮食行业技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擂台竞技展风采 匠心聚力护粮安——第七届山东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成功举办
“绿色优储”守好“齐鲁粮仓”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政府开放日活动
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超2300亿元,现有百亿企业10家——上半年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山东煎饼”进京“赶大集” ——山东煎饼亮相全国最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山东农发行累计发放信用保证基金模式下贷款183亿元,支持收购粮食650万吨
山东省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首期成效显著,二期正式启动
山东省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力保农民“粮出手、钱到手”

价格调控·价格服务

近期淄博市生猪和猪肉价格呈弱势运行态势
山东省价格认证中心赴枣庄市开展涉纪检监察价格认定工作调研
9月15日青岛市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日报告
菏泽:粮油肉类价格基本稳定,蔬菜价格总体平稳运行(9月4日—9月11日)
淄博价格指数解读(9—12)
9月第2周德州市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呈现稳中略涨走势
滨州:肉菜价格微降,鸡蛋价格上涨
临沂:超市55种居民生活消费品零售价格较上周13涨33平9降

价格监测

发展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