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践行黄河战略典型案例之二:扮靓母亲河 高标准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
案例背景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东营考察黄河入海口,并于22日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致力于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滨州市在保护耕地前提下,大力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着力打造“多树种、景观美、功能强、效益高”黄河生态廊道。
滨州市经过十年林水会战,可造林面积越来越少,2020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4号)、《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提出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对绿化造林用地控制更加严格,就滨州市实际情况而言,造林空间已十分有限。在耕地保护前提下,全市深入挖潜宜林空间,按照“宜林则林”原则,开展科学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经验做法
——深挖造林空间。
黄河大堤淤背区是黄河防洪工程,土地性质多数为建设用地,适宜造林绿化。滨州市域黄河淤背区现状绿化主要以用材林、果树林和绿化苗木为主,部分地段绿化苗木规格小、成活率低,除此之外沿线还存在少量空地未进行绿化,景观效果差。在不影响行洪防汛功能前提下,由黄河河务部门流转土地,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导、各沿黄县(市、区)具体实施,对淤背区进行绿化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建设郊野公园。
——高标准规划。
提前谋划、精心准备。上一年秋冬即启动工程前期摸底工作,配合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拍视频、遥感影像数据对淤背区分段实体调查,摸清适宜绿化地段的位置、面积、树种和栽植方式,与沿黄各县市区进行数据比对,对工程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深入沟通,提前编制《滨州市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滨州市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构建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在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政策下,科学绿化布局,对滨州市94公里黄河河道内1.5万亩淤背区土地进行整体规划,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的原则对沿线现存的空地进行绿化,对林木退化、绿化苗木规格小、成活率低地段进行改造提升,对景观效果差的地段进行提档升级,既保护了淤背区防汛功能,又大幅提升沿线生态景观效果。村庄密集、人流集中地段规划设计7处郊野公园,提升生态功能的同时满足周边群众日常休闲需求。
高品质定位规划设计。按照城市公园标准打造黄河郊野公园。以淤背区原有林带为基调,通过间伐、添色、加花、增加层次,配置园路、休憩、停车等附属设施进行打造,设计以景观生态林为主,同时兼具露营、游憩、休闲、体验、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植物多样性”、“树种多样化”原则打造。针对淤背区砂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林木立地条件差的实际,优化黄河生态廊道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在规划设计中,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兼具“植物多样性”、“树种多样化”,选择经过长期实践在滨州沿黄区域已经广泛适应的绿化树种,落叶乔木选择白蜡、银杏、国槐、白榆、栾树、法桐等,常绿树选择龙柏、蜀桧、黑松等,花灌木选择北美海棠、紫叶李、木槿、红叶碧桃等,绿篱及球类选择小龙柏、金叶女贞、红叶小檗、大叶黄杨、扶芳藤、地龙等,草类选择粉黛乱子草。
实施方案规定绿化苗木选用生长正常、根系完整、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全冠苗,大乔木树种胸径7厘米以上,花灌木地径7厘米以上,常绿树种树高2米以上,球类冠茎1米以上,绿篱高30厘米以上,使用当地繁育的苗木,随起随栽。
——高标准实施。
严格施工。聘请专业绿化公司技术人员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栽植前做好附着物清理、平整场地、改良土壤、挖坑施肥等工作;施工现场对苗木的品种、规格、胸径、冠幅、土球大小、树形及根系发育情况等严格把关;栽植完成后采取积极的后续养护管理措施,对新栽植的苗木进行适当修建、支撑固定、及时浇水、合理施肥。
严格检查验收。2021年度,组织验收组按《滨州市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对沿黄各县市区淤背区绿化提升自查成果采取现场定位实测及样地调查的方法进行全部核查;严格实行造林和林业项目落地上图工作要求,当年度造林地块现场调查核实、逐个小班绘制矢量数据,确保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新增林地边界与新造林地块范围一致;严格验收标准,现场逐项核查造林树种、造林成活率及苗木平均规格,对树种不符、指标不达标的不予计入造林面积,并责成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合同要求于下一造林季补植完善。根据《滨州市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度,示范工程验收将绿化栽植、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同时纳入,并进一步数据化、精细化、严格化,确保工程出效果、出亮点。
——以人为本打造。
结合黄河淤背区绿化提升,集黄河沿线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等,致力打造林路、林水、林田、林城、林村相依相拥沿黄风情带,吸引群众走近黄河。
以景观美吸引民众。通过沿黄生态打造,提高大堤的森林、草原覆盖率,让这里绿树成荫、飞鸟成群;高标准打造的郊野公园迎合当下时兴的野餐、露营需求。
以郊野生活体验吸引人。利用沿黄河大堤两侧建设了海棠园和无花果采摘园、黄河之星生态园、大片日光温室采摘园等特色林业和郊游融合发展示范园,吸引城乡居民亲近体验。
以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民众。成功举办“沿着黄河去码头”、国际马拉松赛,枣花文化旅游节”、“跑团成立仪式”、“瓜果争霸赛”文旅活动,吸引群众走近黄河。
主要成效
耕地保护前提下,拓展了造林空间。在传统造林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深入挖潜造林潜力,积极探索工矿废弃地、荒漠化土地、重要水源及新建道路、水系两侧可绿化区等适宜地段植树造林。滨州市域黄河河道长94公里,淤背区土地面积1.5万亩,可绿化面积约1.3万亩,土地性质多数为建设用地,适宜造林绿化。目前,市域范围内黄河淤背区94公里已完成片林提档升级,淤背区缺垄断档、失管衰老、林相参差不齐情况得以改善,形成了“一段一景”的多树种块状混交林,交界地段、道路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形成乔灌草、高低错落、常绿色叶搭配的绿化效果,既大幅提升沿线生态景观效果,又保护了淤背区防汛功能,是深入挖潜造林空间的成功探索。
因地制宜选用树种,走出了科学绿化之路。特殊地类不利于树木生长,需经过改良才能保苗木成活,后期管护也需要更大的投入。此次淤背区提升改造栽植前按照地块特性因地制宜进行了附着物清理、平整场地、改良土壤、挖坑施肥等工作,栽植完成后采取积极的后续养护管理措施,对新栽植的苗木进行适当修建、支撑固定、及时浇水、合理施肥,确保了苗木成活率。除此之外,绿化任务量大集中的县(市、区)争取财政资金配套建设了系统化排灌设施,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该工程是针对沙化土地造林的一次成功探索,为今后特殊地类提供了范本。
以人为本重点打造,致力于沿黄群众受益。生态廊道工程不仅提升了黄河沿线的生态景观,更为沿黄乡镇、村庄群众提供了日常休闲游园场所,让靠近黄河的乡村居民享受到了出门有公园的高品质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态力量。沿黄大堤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形成“天然氧吧”。沿黄河建设的十里荷塘景区、黄河之星生态园、齐东古城遗址公园等生态绿化景区令人流连忘返,景观骑行道和采摘园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周末近郊游好去处,正在建设中7处郊野公园如同给沿黄生态带镶嵌上了一颗颗闪亮的明珠,让沿黄生态廊道成为越来越多滨州人、外地人向往的后花园,更加让“黄河元素”嵌入城市品质建设,推动滨州向“黄河时代”加速迈进。
工作启示
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是滨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讲话重要精神的重要实践,是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区位,处理好生态保护修复与发展相互关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成功探索;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坚持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植绿种树既有量、又有质、更有生物多样性,种下了健康的生态系统,推动滨州市从造林向造绿、造景、造福、造富提升;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工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实现“到滨州必看黄河,看黄河必到滨州”美好愿景。黄河生态廊道工程的成功实践,提供了新形势下国土绿化工作的新思路,打造了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的新样板。(滨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