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小卤虫”带动海洋经济“大产业”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尹明波报道 滨州市抢抓“海洋强省”建设机遇,凸显区域特色,不断开拓创新、加大投入,全力加快海洋与渔业产业发展,着力打造“虾贝虫藻”特色渔业经济。目前,该市建有全省单片面积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省级贝类底播型海洋牧场,卤虫养殖与虫卵加工独具特色,带动全市虫卵年加工量300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成为国内最大的卤虫卵集散地。
加强“虾贝虫藻”产业科技创新
滨州市积极落实山东省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海洋人才高地。
强化合作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大连海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大连海大的人才和科技力量,谋划无棣县海洋与渔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建立全市首家院士工作站,有利促进南美白对虾和卤虫养殖产业发展;海城集团与省科学院联合共建“环渤海南美白对虾研究院”;与鲁东大学合作,成立无棣鲁东大学海洋研究院,利用人才杠杆作用,进行微藻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与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合作开展工厂化循环水高位池对虾高效养殖试验示范,放养SPF一代虾苗,产量由亩产几十斤提升到亩产3000多斤,产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壮大人才队伍,加大技术支撑。成功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学者胡强教授,与中国投资公司微藻研究中心签订微藻产业化建设项目;引进美国马里兰大学奥迪莫拉教授,与友发公司就卤虫高密度养殖展开合作;成功引进鲁东大学海洋研究院邹宁院长采用微藻和光合细菌净化废水的两项专利技术,通过该技术解决养殖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促进全县养殖业和卤虫产业的发展。
大力推动“虾贝虫藻”产业发展
突出项目支撑,壮大产业基础。2018年上报跟进《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渔业重点项目》9个和海洋强省建设项目18个。先后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现代渔业发展平台、“海上粮仓”及海洋牧场等涉渔项目,圆满完成标准化池塘改造、工厂化养殖、种业提升等工程,推动“虾贝虫藻”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突出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创新优化“虾贝虫藻”养殖模式,积极探索推进以对虾标准化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对虾养殖、池塘高密度卤虫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渔业,推动无棣渔业产业由粗放养殖逐步向精细化、集约化、科技化等多种现代模式迈进。
突出多元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养殖品种趋向多元化,由以往相对单一的对虾养殖扩大到花蛤、缢蛏、牡蛎、卤虫、半滑舌鳎、海参、藻类等多个品种。实现微藻多品种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培养品种发展到硅藻、盐藻、小球藻、雨生红球藻、裂壶藻、隐甲藻等十多种微藻,计划5年内养殖规模达到1000亩。积极推进 “单胞藻类-丰年虫-虾贝”高效生态特色养殖模式,规模推广硬壳蛤底播、牡蛎吊养、鱼虾混养、虾贝混养、虫藻混养等健康养殖模式。
不断延长“虾贝虫藻”产业链条
滨州市注重推动“虾贝虫藻”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突出融合发展,推进渔业产业聚集。打造包括海洋生物工程、水产品加工、海洋医药、健康产业以及冷链物流等综合产业技术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形成独具特色的海洋高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加大研发力度,延长微藻产业链条。发展微藻跑道式培养、管道式培养、光生物反应器培养、高密度异养发酵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开发低成本的微藻收集技术。开发以微藻为原料或添加微藻的有机食品、保健品或生物药品,大力发展微藻生物饲料,通过科学配方,开发禽、畜、水产品等生态动物饲料,提高动物养殖产品的质量。利用水产养殖池塘的废水养殖微藻,提高水产养殖池塘的利用效率。
解决技术难题,推进卤虫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大面积高盐度池塘,进行技术改造,实行精细化、产业化卤虫养殖,打造“养殖—加工—出口”的产业链条,全方位提升渔业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