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打造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新格局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尹明波、殷晓旭报道 今年以来,青岛市围绕“重点工作攻坚年”部署要求和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目标任务,研判形势、分析问题、统筹谋划,着力在产业升级、经略海洋、创新驱动等方面突破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不断强化巩固。
加速产业升级,打造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
顶格推进“十强”产业发展。围绕全省“十强”产业,青岛市建立了领导顶格推进机制,压实13个产业专班责任,实行产业专班任务清单化。1—6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5.3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高端装备产业中船舶海工行业产值增速由负转正,预计增长2%。高端化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9.6%,同比增长3.4%。生物医药领域抗疫产业加速崛起,汉唐生物公司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合、简码基因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0%。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3%,高于全国、全省2.5和2.69个百分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48%,高于全国、全省5和3.46个百分点。
加快培育“四新”经济。出台引领性未来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发展数字科技、集成电路、氢能等十大引领性未来产业。依托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目前已赋能15个行业物联生态,覆盖60个细分行业,聚集3.4亿用户资源和390多万家生态资源。编制出台新经济业态模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服务、新金融服务等4大领域18类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经济业态模式的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区。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线上批发、零售、餐饮纳统企业376家,推进重点时尚商贸项目29个,总投资额489.1亿元;在拼多多新增注册地址为青岛市辖区的店铺3047家,实现销售超过3亿元。1—6月,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11.8亿元、增长3.2倍。
加速传统动能升级赋能。加快实施技改提升行动,加快智能化改造,认定各领域平台8个、智能(互联)工厂33个、数字化车间81个和自动化生产线236个。董家口和平度新河化工产业园入驻化工企业39家,在建化工项目20个,总投资364亿元。1—6月,化工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2个百分点。加快打造农产品“便利+生鲜+线上超市+即时达”新零售模式,组织18场“直播销货”“网红带货”活动,23个农产品实现销售额3000多万元,1—6月农林牧渔业不变价总产值同比增长0.8%。
强化项目投资支撑。坚持抓投资就是抓经济工作全局,围绕产业变革,抢抓投资新“爆破点”,发起抓投资促项目“百日攻坚”行动。1—6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高于全国、全省7.1和2.7个百分点。在建项目4816个,同比增长40%,新开工项目1553个,同比增长26.7%。该市纳入山东省“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库的16个项目年度累计完成投资24.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83.71%,16个省重大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55.9%。
突出海洋特色,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加快重大涉海项目建设。建立重大涉海项目库和工作台账,推进总投资3660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41.5亿元,占年度投资的31.75%;1—6月,海洋攻势相关投资同比增长18.4%,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为97%。举办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暨全球招商仪式,签约落地项目36个,总投资620亿元。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全封闭可游弋大型养殖工船签约,中瑞威飞、中国船柴柴油机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冷库三期项目、现代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高值化综合利用项目、海洋食品加工项目建设推进有序。
推动海洋产业创新提质增效。提升海工装备集成建造能力,北船重工完成交付第二代智能化40万吨矿砂船,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15万吨冷库启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加至13处。加快实施“蓝色药库”计划,BG136抗肿瘤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创新优化涉海金融服务,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海洋特色板”挂牌企业达到37家。强化港口国际中转功能,集装箱中转占比达到19.3%,1—6月,全市港口实现货物吞吐量2.96亿吨,增长5.3%;集装箱吞吐量1033.8万标准箱,增长0.35%。
统筹海洋经济重点区域加快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推进海洋产业“强链补链”,依托哈工程船舶科技园、海西湾基地优势,做强船舶海工等5大优势产业,做大海洋生物等4大新兴产业,我国最大作业水深的海上油气处理厂——“海洋石油119”从新区交付并完成海上安装;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董家口港口岸对外开放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青岛蓝谷深入推进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打造海洋领域科教产融一体园区。1—5月,完成海洋经济生产总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25.3%;新增院士1人,新引进各类人才337人,各类人才平台累计达38个。
加快科技创新,打造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
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牵头胶东5市成立半岛科创联盟,联合山东省沿海7市14家涉海单位筹建海洋孵化器联盟,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快上合组织成员国技术转移中心、中日科学城建设。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人才,9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强化科技企业培育。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深化高企上市行动,精准服务培育库内62家重点高企,威奥轨道、高测股份、森麒麟三家高企上市或过会,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建立科技资金审核绿色通道,提前拨付列入2020年预算的高企认定奖励和研发投入奖励3.08亿元,惠及科技型企业2996家。6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减免房租等费用4980万元,惠及企业2292家。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科创母基金重点投向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先进制造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总规模超200亿元,“投保贷联动”为23家次企业发放贷款1亿元。开展孵化器提升行动,启迪控股引进注册公司38家,注册资金23.3亿元;华夏基石建设“产业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导入7家上市公司或头部企业;创业黑马建设独角兽加速基地,引进注册企业59家,其中准独角兽区域总部企业1家、高成长企业17家、科技初创企业41家。青岛天安(深圳)科技企业孵化器、胶州(深圳)科技创新中心、莱西—北京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器先后建成落地。
强化“双招双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强化“双招双引”攻势。借助第二届儒商大会暨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交流与合作对接会、“深圳企业家青岛行”等重大活动,广泛搭建“双招双引”平台,第二届儒商大会成功签约18个项目,总投资额154.8亿元。1—6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9.4亿美元,增长0.3%,引进内资到位资金728.3亿元。
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分解落实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77项任务,配套编制“重点项目表”,加快推进上合示范区“五大中心”建设。1—6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804.6亿元,增长12.1%,占28.1%;东盟、欧盟分别实现进出口388.9亿元、378.8亿元,增长23.1%和8.1%。自贸试验片区加快试点任务实施,目前已落地实施50项,正在推进26项。创新开展“保税混矿”“保税油品汇兑调和”等新型业务,1—5月保税混矿业务实现进出口24亿元,保税现货原油直销实现进口17亿元。截至6月中旬,自贸试验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5439家、累计注册资本128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118家、累计外资注册资本36.47亿美元。
进一步畅通国际招商渠道。强化境外工商中心作用,先后引进恒大水世界、香港华视基金、芯片封测及5G终端生产、数字科技产业园、中以天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大项目。推动“国际空港货栈”、“中韩跨境卡车航班”等重点项目建设,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打造对日、对韩跨境电商贸易枢纽。加快建设五个“国际客厅”,明确合作对象,量化建设指标,日本、韩国“国际客厅”正式启用。印发实施青岛国际招商产业园招商工作方案,借助2020创投风投网络大会,举办国际招商产业园专题推介会,总投资15亿元的富士康封测项目落地、总投资10亿元的春光里数智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110亿元的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填补了青岛没有国内一线汽车品牌总部的空白。
今年以来,青岛市还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大力推行“网上办”“自助办”“快递办”等“不见面审批”,实现市级90%以上事项可网办,70%可全程网办。在全省创新推进“政务专递”,推行材料、证照双向快递“零跑腿”“一条龙服务”。1—6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2万余户,增长4.7%,其中新设立企业6.7万户,增长17.1%,全市企业设立登记网办率98.8%。二是推动用地权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和差异化配置,规范全市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秩序,首次提出“新型产业用地(M0)”概念,增加了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功能,支持新型产业项目发展。三是加快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在总结功能区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15个功能区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推进6项特色改革事项,推行“功能区吹哨部门报到”优化营商环境。此外,推动胶州市完成2019年“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试点任务,为全省评价改革积累相关经验,并组织各区市全面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