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数据治理的八大误区—你误入几个?
工业企业,是指除政府、金融、保险、证券、电信等金融服务类外企业的统称。
当下,为了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工业企业的数据治理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种方案、平台铺天盖地,导致本就不太了解实情的甲方管理者走进了一个接一个的误区,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编者作为在数据治理行业耕耘了20年之久的业内人士,有必要也有责任站出来指出一些较明显的误区,以便甲方领导者们参考。
1. 误区一:不明白数据治理的核心是什么
认为数据治理的核心就是基于数据仓库(湖)进行数据的采集、加工、计算、展示、服务以及应用等,殊不知数据质量才是确保数据应用、服务更加精准的基础。
2. 误区二:不明白数据治理工作的核心主体是谁
认为数据治理工作很重要,也很难,需要交给传统“大公司”才放心,顺便转移数据治理的风险。
首先所谓的大公司不一定数据治理方面很专业,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数据治理方面的理念和方案,另外,数据治理工作是以企业自己为核心的,尤其是在数据治理项目后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数据管理人员(含IT和业务部门的相关人员)都需要具备自主的数据管理能力(不只是数据平台的操作能力),以便更好的完善、延续数据治理的成果,而乙方(包含所谓的大公司等)只是进行相应的技术支撑。
3. 误区三:依然停留在传统主数据管理思维
充分认识到工业企业中的物资(含设备、备品备件)数据质量非常难,但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全面、彻底的解决数据质量,认为只需要解决了主数据或者编码数据的质量问题就可以了。殊不知数据质量不只是存在于主数据层面,更大部分(约90%)是存在于业务场景数据层面。
4. 误区四:对数据质量理解不深刻
认为数据质量是企业永远无法克服的难题,简单处理下就可以了,不愿意去从源头底层解决数据质量问题,只是不断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逻辑开展着相关工作,或者是为了数据分析而简单解决质量问题。
认为数据质量只要有相关的软件工具实施了就可以了,始终侥幸心理的认为数据质量已经治理过了,殊不知根本没有深层次(只是浅层次)的解决过数据质量问题。
认为数据质量的衰退是理所当然,从不考虑防止数据质量衰退的可持续性方案。
5. 误区五:数据中台就是数据治理的全部
还在迷信数据中台是万能的,一心向往搭建中台机制,没有考虑企业自身所处的信息化阶段以及企业行业、规模是否适合。并且坚信数据中台就要一步到位,殊不知3-5年逐步构建的数据中台机制才最稳固、可靠。
另外,数据中台解决工业企业数据质量的能力已经被充分证明了非常弱,主要是工业企业的物资数据质量太复杂(金融、政府类单位没有物资数据,通过中台的算法解决数据质量可行)。
6. 误区六:各厂商数据治理平台功能都差不多
认为各厂商的数据治理工具没有区别,主要是从功能菜单的名称上区分,只要菜单功能名称一致就断定功能一样。甚至是曲解了DAMA、DCMM的原意而认为数据治理平台应该包括如数据标准管理、数据模型管理、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集成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殊不知上面这些内容完全是针对企业数据管理能力评判的维度,直接做成了平台的功能,确实有点直白了哈。
7. 误区七:只有商务层面的选型,不重视功能验证
认为各厂商数据治理平台的功能都差不多,不知道如何去做相关的功能验证,因此项目前期沟通以及招标时只简单听从各厂商的介绍就下结论,导致选择的结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8. 误区八:数据治理完全依靠技术
目前发起数据治理的多是IT部门,导致很多领导误认为数据治理工作是技术部门的工作,同时也认为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数据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如数据质量、数据安全以及数据应用服务)。殊不知数据治理工作的核心是业务部门的人员,IT人员及相关技术只是相关工作的支持。(山东中翰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