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数据治理的典范实践者
雪亭
古人云:“天有常数,地有常道”。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彼时的“数”少了份哲学情怀,此时的“数”则多了份经济发展的色彩。如今的“大数据”已被归结为继“实验、推荐、计算仿真”之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第四范式”新手段。
当所有人都喊着“数据是资产”的时候,又有几个企业真正像管“钱”一样去管数据的?又有多少管理者真正像拥抱“钱”一样去拥抱数据、能认知到数据的价值以及为了获得这种价值其背后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的?有没有像财务部门一样有“数据会计”“数据出纳”“数据审计”等等?既然数据是如此重要的资产,为什么没有被加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是因为这种资产带来的收益不直接?是因为这种资产变现的途径很困难?还是因为这种资产的获取及提炼门槛太高、收效太慢?亦或是控制管理及运营成本并非主要的考核指标,成本的增长又常被经营收入的增长所掩盖,以至于我们的CXO(泛指公司高管)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赚快钱”上?
读完《华为数据之道》,笔者认为华为是真正做到了把数据作为企业的战略资产,是其他企业需要学习的数字化与数据治理的典范实践者。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词,本书开篇就点出了华为先前作为一个非数字原生制作型企业所存在的各种痛点,例如产业链条长,多业态并存;数据交互和共享风险高;数据复杂,历史包袱重等问题。传统企业在经历早期的信息化建设后,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客观上的孤岛陷阱”,限制了企业在全面数字化时代运营效率的提升和效益的改进。
因此,华为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就很务实,也就是要通过“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构建“感知,链接,智能的数据平台”,实现企业的ROADS体验(实时real-time,按需on-demand,在线all-online,自助DIY,社交social),来解决上述问题。
数字化生产的本质是以数据为处理对象,以ICT平台为生产工具,以软件为载体,以服务为目的的生产过程。华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运营,打破数据孤岛,确保源头数据准确,促进数据共享,保障数据隐私与安全。
这让笔者不禁联想到,这些所谓“非数字原生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在如今的许多互联网“数字原生企业”中也同样存在。华为想要实现的数字化转型与生产,其实对许多所谓数字原生企业也同样的重要。尽管如此,也未见许多企业与组织有所行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华为的决心与执行是强大的。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华为将数据治理这一理念升华到了广义层面,并投入到企业级的实践,包括了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责任体系、构建统一的信息架构和数据底座、构建面向“自助消费”的数据服务体系,最终打造出“企业数字孪生”。
都说转型是一把手项目,但真的“一把手”了吗?笔者看过太多所谓一把手项目最后只是挂个名分,遇到实际需要决策推动的时候仍旧是各立山头、互相推诿,只看住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企业的转型是需要魄力的,新时代下的数字化转型更是如此,因为转型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颠覆过去的流程、技术和商业模式,更需要有魄力的“一把手”“董监高们”支持推动。
例如在华为,对于不遵从管控要求的变革项目,数据管控组织有一票否决权;构建业务负责制的数据管理责任体系,不仅是管理体系,也是责任体系,包括问题回溯和奖惩机制;对数据质量的问题确保在源头解决,一经认证,“一点录入,多点调用;一点定义,全局共享”,并关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
此外对于数据的管理,从规范化管理演进到了精细化管理,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不同的治理方法。结构化数据的管理以统一语言为核心,构建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数据标准和模型,形成高价值密度的数据域;对于非结构化数据,以特征提取为核心,通过元数据落地来开展,使得原本低价值密度的数据本身不额外增加存储与管理成本,但又提取了高价值密度的信息来支撑业务;最后对于外部数据的管理,确保合规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