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构建“三化三全”改革体系推动建设项目审批“一次办好”
中国发展网 建设项目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山东省邹城市大力推进系统化、集成化、人性化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体系,实现数据多跑路、效率再提升、服务更亲清,跑出了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的“邹城速度”,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以系统化改革为重点,实现全领域覆盖
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聚焦“三个统一”,涵盖了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和公共设施接入服务等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审批服务纳入改革体系。
一是统一审批要素。围绕审批环节、审批事项、审批阶段、审批用时等要素,深入挖掘改革空间,编制“事项清单、材料清单”,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清单之外无材料、承诺期内快办结。先后压减申报材料120余项,容缺申报材料101项,申报材料压减了70%,审批时间压减了82%,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走上“标准化”道路。
二是统一数据平台。推动“一网通办”,依托济宁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数字化审图系统等办事平台,破除信息壁垒,实现平台连通和数据共享,打造“一网通办”格局。深化“多用合一”,在平台嵌入统计分析、监督管理、“一张蓝图”等功能,实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跟踪督办的全流程服务,提升“一网”综合服务能力。
三是统一管理方式。加强“制度创新”,针对各项改革,印发了“一次办好”“简易审批”“告知承诺”等制度文件,实现制度引领。强化“审管联动”,实现审批数据、监督管理的双向沟通。探索“新型监管”,加大告知承诺力度,建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相结合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多方式、全方位的管理创新。
以集成化改革为特点,实现全过程提速
坚持以建设项目“办完一件事”为目标,以一套材料申报为路径,全面推行集成审批、一链办理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办事效率的大幅提升。
一是打造“开工审批一次办”。系统梳理项目开工前需要办理的事项清单,将项目立项、能评、安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人防审批、施工许可等13个事项合并办理,形成一张表单,申请人只需填报一张表单、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实现全流程办理,审批时限由25个工作日压减至6个工作日。
二是打造“线下审批综合体”。围绕提升“一窗”办事能力,强化政务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全面打造“线下审批综合体”,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链条49项事项纳入线下审批综合体,实现多部门联动办理。同步打造“智慧政务大厅”,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提升“网端、自助端、手机端”三端融合水平,实现窗口办事更高效更便捷。
三是打造“联合验收一件事”。印发相关文件,制定了流程图、申请表、通知单、勘验意见表、联合验收意见书、验收结果通知书、10个专项内容的“一张表单”等基础资料,按照“进度相似、并联打包、功能独立、确保安全”的原则,创新提出分阶段联合验收,验收方式更加灵活实用,也更有针对性,实现联合验收总用时控制在10个工作日以内的改革目标。
以人性化改革为亮点,实现全周期服务
聚焦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坚持以人性化服务为亮点,创新服务方式、建立绿色通道、组建服务保障专班,持续提升企业办事体验,打造亲清的政商关系,助力企业发展。
一是上门服务解难题。聚焦工业发展、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以及服务88家攀登企业,组建了5支党员攻坚突击队,实行“上门服务、现场办公”工作模式。针对难点问题,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化解了回迁安置社区和棚户区改造项目、重点产业及招商引资项目等重点项目难点问题。目前,共计服务企业160余家,现场解决企业诉求430余项。
二是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围绕专项债券申报、企业融资、省级重点项目申报、上级预算资金争取等重要事项,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容缺办理力度,明确帮办代办和包保人员,先后保障北宿绿色制造产业园、天河科技矿用机器人等60余个项目完成申报工作,先后解决企业融资需求30余亿元。
三是组建服务保障专班。聚焦疫情形势下企业面临的惠企政策落实、项目投融资等突出问题,抽调行政审批、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税务等部门业务骨干组建专班,联合工商联、助企攀登干部队伍、企业家协会等多方资源,为企业纾困解难。制作并发放了惠企政策解答联系卡,对企业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予以办理,不能当场解答的,以交办单形式督促各相关部门办理,先后解决各类问题1680余项,有力保障了企业发展。(邹城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