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良好契机 中企“走出去”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近日,安永对外发布《中国走出去》第十期报告,通过探讨海外国家外商投资政策的变化,来展望未来中企“走出去”的发展趋势,从而帮助中企更好地把握良好契机并获得新的增长点。
“疫情在短期内放缓了中企‘走出去’的步伐,由于中国坚持以合作共赢的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长期来看,中企‘走出去’仍然是大势所趋。”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全球主管周昭媚表示,从长期来看,中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也将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调整。随着中企在世界价值链上的不断攀升,其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增加。
安永分析认为,中企“走出去”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中企通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抓住更多国际市场机遇,才能实现更长远的发展。
趋势一:关注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各国疫情防控向常态化发展,科技创新和发展成为后疫情时代提振经济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而拓宽科技应用的新场景、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是发展的关键点。未来,传统制造业和消费品领域的企业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工厂将更加普及,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等产品将深入人们的生活,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建设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尽管许多海外国家均对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投资出台了较严格的审查机制和限制措施,但在如先进制造业、应用软件开发等受数字化驱动的低敏感领域仍有较多投资机会。”周昭媚分析说,该领域或将成为未来中企海外投资的热点之一。
趋势二:供应链的“中国+N”发展模式
疫情加速了各国对全球供应链安全性和灵活性的反思,未来跨国企业将更加注重提高供应链韧性。
安永预计,未来全球供应链体系将呈现多中心、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中企而言,“攻守兼备”至关重要。首先要保障供应链的安全性,确保中国本土的供应能力并提高技术自主水平;其次是灵活性,尤其对于较依赖出口的企业来说,设立“中国+N”的供应链结构或将是理想模式。在“N”的选择上,人口年轻化、较具有未来发展潜力并邻近成熟发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将受到更多青睐。因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将对中企海外的供应链布局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预计中企将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区域供应链中心。
趋势三: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双轮驱动
疫情对各国经济造成严重打击,许多国家希望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投资以提振经济,尤其是在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以及以医疗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新基建领域。
以交通运输行业为例,疫情导致航空、海运等传统跨境货运模式受阻,使物流效率和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而中国近年来积极推进的中欧班列则在这期间展现了高效、安全、稳定的优势。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运送货物总量达到46万标箱,同比增长41%,这为保障沿线国家的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各国投资建设交通运输项目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中国基建“走出去”。
近年来,中企在海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仅在传统基建项目的工程效率、成本等方面保持绝对优势,在一些新基建领域也获得了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在卫星导航、移动通信等网络设备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这将直接利好具有领先优势的相关中企“走出去”。
趋势四:中企加速布局海外优质资产
今年以来,极端天气频现、多处自然灾害接连发生,给人们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安永认为,疫情为能源转型带来契机,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机遇,提倡绿色发展、绿色复苏的国家也将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力。
未来中国将积极推广绿色、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新能源相关产业也将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热门领域。安永建议,中企应积极投资海外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加强与先进国家进行能源技术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方式;推动中企相关新能源领域产能和设备“走出去”;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与海外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促进投资与合作。
趋势五:地缘政治风险防控成为“新常态”
疫情使地缘政治风险更加凸显。短期内,由于疫情无法得到彻底消除,地缘政治风险也将在更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企国际化道路上最棘手的障碍之一。
安永报告分析认为,地缘政治风险防控应成为海外中企日常运营管理的“新常态”,除了投前需密切关注海外国家的外商投资政策变化外,还必须注重投后的风险管控与合规。尤其对于新兴互联网行业,各国政府均还处在探索行业规范和法规的阶段,各类新的政策与合规要求层出不穷,企业应增加相关的风险评估频率,迅速响应和反馈。此外,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差异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应更加注重对东道国的文化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更好地实现与东道国互利共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