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乡村振兴之花尽情绽放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安然、殷晓旭报道 藏马山居,一栋栋改造一新的楼房掩映在山水田园中;杨家山里,络绎不绝的游客穿行于原生态的乡村;油画小镇,工人们利用冬闲时节正忙着修建基础设施……行走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广袤土地上,到处可见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乡村振兴之花遍地开放,百姓生活日益红火。
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兴旺 日子越过越甜
黄昏是李泽梅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疲惫之余却有更多收获的喜悦。“干一天的活就有一百多块钱的收入,最重要的是离家近。”大场镇张家大庄村的李泽梅今年53岁,从去年起开始在大场农业产业园工作,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挣钱。
“园区就在村西边,从家出发五六分钟就能到。中午十一点半下班,不耽误回家做饭。”李泽梅说,“我们家还流转了三亩地给产业园,每年额外还有三千六的收入。”在张家大庄村,长期在产业园打工的村民年人均增收可达1.5万元。
据了解,大场农业产业园由青岛西海岸新区供销集团投资建设,占地约370亩,这里不仅有高温棚、冷棚、小拱棚,还有大田种植。“这个园区主要种植菠菜、西红柿、黄瓜、五彩椒、甜瓜、土豆、白菜等时令果蔬,农产品可根据每天的订单进行定制化采摘。”区供销社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王文武介绍。
按照“先上规模,后上精深加工,以规模降成本抢市场,以精深加工提档次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供销集团精细化做实“二产”。一方面,通过地头进行初加工,对产出的农产品进行净化、分等分级、预冷、保鲜、包装;另一方面,建设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将基地产出的农产品通过全自动流水线进行切段、切丝、切片,直供部队、企业、机关、学校食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供销集团还建设了全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涵盖冷藏保鲜、仓储运输、豆制品加工、中央厨房、产品分拣配送等功能,实现“三产”特色化。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像这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有很多。新区重点规划建设30余个农业产业园,国企和工商资本纷纷参与,有力地推动了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有了产业的发展,百姓日子越过越甜。
青山绿水变身金山银山 钱袋越来越鼓
“给这桌客人再上一个小鸡炖蘑菇!”午饭时间,黄泥巷村老区农家饭店的老板娘王黎沙刚给客人点完餐,又忙着到后厨查看菜品。“鸡是我们自己在山脚下养的,好多蔬菜也是自己种的,农家宴健康又美味。”每逢周末客人格外多,王黎沙忙得不亦乐乎。
十年前的王黎沙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当初结婚的时候娘家人都不太支持,十里八乡都知道杨家山里是个穷山沟。”2010年,王黎沙嫁到黄泥巷,不到百户人家的村庄没什么营生,夫妻二人只好外出打工。第二年,小两口回到村里,尝试着开起了农家宴,取名“老区农家饭店”。
乡村旅游全面发展、黄泥巷的游客越来越多,是他们选择回乡开店的缘由。铁山街道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对辖区内村庄进行了改造建设。百年老村黄泥巷起了大变化:乡间小路不再泥泞,整修后的小河有了“小桥流水”的美感,“修旧如旧”的村庄风貌遗风余韵十足。
现在的黄泥巷被大家称为“网红巷”,很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留念,村里农家宴的生意慢慢红火起来。“不止农家宴,乡村民宿也跟着火了。”黄泥巷村党支部书记李子杰告诉记者,黄泥巷村正在与融源公司正在联合开发乡村民宿项目,“民宿项目可以让游客留下来,有更多时间欣赏美丽乡村风景,体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杨家山里人近几年最深切的感受。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的劳作方式中解脱出来,在广阔的山水间积极投身乡村旅游的发展,瘪了多年的钱袋子慢慢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