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项中医药改革模式全国首创
到2022年将打造1个省级以上中医(区域)诊疗中心、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
10月22日下午,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指导处相关负责人做客 “网络在线问政”栏目,就“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专题与广大市民和网民朋友进行交流。记者获悉,到2022年,我市将打造1个省级以上中医(区域)诊疗中心、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组、6所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及6大研究中心。
我市将建立180个国医馆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同年11月,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和省的15个行动中均没有单列中医药专项行动,我市的实施方案中单独列出了“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这也是《健康青岛行动(2020-2022年)》的创新点之一。《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提出,到2022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到2022年,我市将建立180个国医馆、60个精品国医馆和20个国药坊,使100%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1个省级以上中医(区域)诊疗中心、3个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组、6所三级中医医院和50个中医重点专(学)科(其中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建成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及6大研究中心,打造中医药高地。打造1个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1个国际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建立1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街区),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我市2016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今年是试验区的收官之年,这几年在中医药综合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亮点,如我市的中医药医保支付改革(中医门诊优势病种纳入日间病房管理)、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三方评估专家组认定为全国首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可复制可推广的经典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疫情期间我市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
自2014年以来,我市将中医药治疗优势特色明显、诊疗规范、路径清晰、疗效确切的灼口综合征、口蕈、重度牙周炎及痛经、便秘病、咳嗽病等16个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并按日间病房管理试点。纳入“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的病种医疗费实行限额结算,城镇参保职工和参保居民个人分别负担25%、35%,其余由医保统筹金支付。今年,我市又对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日间病房”管理提质扩面,在市中医医院、口腔医院试点的基础上,扩增莱西市中医医院的16个病种纳入试点范围,实行限额结算,截至目前,已为1万余名病人节约费用,同时节约了医保基金。
传染病属于中医“瘟疫”范畴,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市按照国家、省局统一部署,全过程、全方位发挥中医药作用,推动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新冠肺炎防治工作。具体可以总结为“三个三”:一是三级指导,实现了省、市、区(市)三级中医药专家纵向联动指导定点救治医院的机制。救治模式上实行远程会诊、驻点应诊、定期巡诊的三种方式,坚持中西结合、中西联动、中西融合的三种诊治思路,形成了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防控效能。二是三因制宜。我市组织中医药专家,参考《山东省2020年冬春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进行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优化并推广具有我市特点的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三是三阶干预。从病前预防、病中协同、病后康复,分类施策,进行不同的中医药干预。疫情期间,我市中医药参与治疗率100%,中医药参与治愈和症状改善率达96.9%。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