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山东实践之莱阳:创新打造“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刘振升、李林峰、记者尹明波报道 莱阳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核心区4.8 平方公里,位于山东烟台莱阳市南部高格庄镇,北至姜疃村、东至大薛村、南至羊郡村、西至团旺镇光山村,辐射区29.94 平方公里。示范园的创建目标是,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建设主体和生态环境,聚焦农业内部融合类型,按照融合发展对产业、要素、主体、生态、科技等维度的要求,夯实种养端基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在“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模式,构建主体功能互补、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条贯通的农业内部融合发展体系,打造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齐鲁样板。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特色带动效益明显
示范园以莱阳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莱阳梨为主导产业,核心区内建有莱阳幸福生态梨园、青青大地梨园等龙头园区。今年以来,生态梨园基地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新建有完善的园区大数据监控设施、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网设施、防雹网等,新增秋月梨种植500亩,核心区梨园面积达到3500亩。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示范园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丰富产品种类,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同天府集团、梨润堂等企业合作研发梨膏、梨汁、果脯、果蔬脆等产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保障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推进中草药产业建设。依托国家地标产品莱胡参推进“莱胡参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和申报国家药食同源工作,在山东省卫健委和山东中医药研究院的指导下,依托龙头药企山东鸿杰药业有限公司实施,目前已完成征地200亩,年底前可完工,将建设成为育种、种植、管理、收获、加工于一体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同时药食同源工作也扎实推进,目前申报资料已上报。
示范园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除“莱阳梨”“莱胡参”外,还拥有“莱阳芋头” “莱阳五龙鹅”“莱阳缢蛏”“莱阳五龙河鲤”“莱阳五龙河河蚬”6 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不断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绿色、有机农农户品认证17 个,农产品品牌个数达20 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多样化的优质农产品集聚群,打造出“一村一品”的农村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创建成效日升月异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示范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万的五龙河灌区工程项目建,目前已完成通车;总投资2亿元的莱阳南站站项目目前已建成正在进行联调联试,预计10月底通车;总投资1.8亿元的站前广场项目正在进行绿化,同步莱阳南站投入使用;实施核心区道路提升工程,对核心区胡城村至莱阳路段进行拓宽和硬化,为示范园核心带动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示范园加强培育农技推广和科技示范户体系建设,通过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水肥一体化等工作,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发展,今年以来示范区建成高标准农田项目5000亩、水肥一体化项目300亩。坚持把推进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为重点,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是示范园依托春雪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项目,对园区春雪、龙大、禾丰牧业等企业配套养殖企业禽畜粪便进行综合处理,按照“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加工制肥、分散利用”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二是实现农业秸秆全面资源化利用,通过严格执行秸秆禁烧行动,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利用有机物料腐熟剂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提升了农作物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三是田园生态水平大幅提高,通过对园区道路、灌溉排水设施、林网绿化、土壤改良等建设,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木覆盖率增加2%以上,基地土壤有机质每年递增0.2%以上。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涉农产业渐趋成链
种养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健全。示范园通过莱阳梨为主导产业,带动了种植、养殖、初加工、精深加工、销售等环节一体化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并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深入延伸,形成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格局,形成闭环循环经济圈,丰富了示范园业态,为园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目前示范园区内鲁花高油酸花生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已经完成,鲁海、永益、知信等食品加工企业相继带动发展高效绿色蔬菜种植示范基地2000余亩。
特色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结合莱阳文化,推进种养农旅一体化发展,打造了四月“莱阳梨花节”、“桃花节”、“樱花节、”金秋“莱阳梨文化节”等特色民俗节日;紧紧抓住高铁经济规划圈和青岛都市圈的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进研学游乐、农事体验发展,重点打造了“3A 级”娘娘山生态旅游风景区、赋能中心、北方植物园等特色景点,带动了园区餐饮、住宿、购物、康养、拓展、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发展, 2023 年,园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 万元。
“农业+”产业生态不断丰富。立足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示范园充分发挥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县先行优势,深化“农业+互联网”模式,培育三合成合作社、锦皓工艺品等电子商务经营主体22 家,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比重10%,带动了300 人就业。
示范园坚持以带农、惠农、富农、兴农导向,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形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优先返聘”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产业园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费用、项目分红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千亩生态梨园、亩蜜薯种植基地、永益食品预制菜加工配套蔬菜基地等产业集群年可增加劳动收入3万元以上。此外,示范园还通过举办娘娘山道教文化节、樱花节、梨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推动了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传承、节庆采摘等业态融合发展,带动了1000 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