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历史:铭刻在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上的记忆
毛传寿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既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又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浴血抗战,伤亡了3500万以上军民(占二战各国伤亡总数的1/3),付出了惨痛代价,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各类抗战文物正是这段历史真实客观的物证。玉山县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了一通“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残石碑,高2.1米,宽0.75米,厚0.13米。青石质地,正面阴刻楷书碑文。石碑经历了战火洗礼,尤具历史沧桑感。
据《南昌铁路局志》及史料记载,1940年7月7日,在全面抗战爆发三周年之际,浙赣铁路局为纪念英勇殉职的抗战员工,在玉山县城南的武安山脚下、浙赣铁路旁矗立了一座“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1942年6月,日军攻陷玉山时将纪念碑拦腰炸断,两个月后日军败退,11月玉山铁路办事处将碑重立(“文革”期间不幸又被毁)。纪念碑高5米,宽1米,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组成。碑身正、背面分别嵌入石碑一通,正面石碑撰刻碑文,残石碑现藏玉山县博物馆;背面石碑撰刻66名烈士英名,此碑现下落不明。
馆藏“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全文为:“呜呼!东夷猾夏,长鲸肆毒。噬我边陲,攻我心腹。犬羊窟宅于辽沈,豺虎纵横于河朔。犹复逞其凶焰,倾国出师,水舰飞艇,犯我淞沪。沧海为之沸腾,山恋为之震眩。揣其野心,妄想一举灭我羲轩华胄矣!于是我全国上下,惕覆亡之无日,耻瓦全以偷安。元戎赫怒,亿兆振奋;中枢定谋,虎旅云蒸。父勉其子,妻励其夫,荷殳入伍,慷慨请缨,不旬日而集于上海者数十万师。时我浙赣铁路工程甫竣,通车不久,适值抗战之军兴,遂肩转输之大任。西起湘水之滨,东暨钱江之浒,棣通吴楚二千余里。刍粟云屯,器械山积;熊罴如林,骅骝栖野。朝发洞庭,夕抵歇浦。公输之攻已穷,墨翟之守有余。虽暴寇披猖,肆意轰炸,浙水东西,章江左右,似蝗蔽霄,无间晓昏,弹如星陨,震若霆惊。而我浙赣同仁咸能服膺主义,靖供厥职,遇难益奋,视险若夷,义有所生,心无旁骛,躬冒火焰,捐躯弗恤。自军兴迄今,以身殉职者,员工共六十六人,其断骸折肢、委废莫起者,不在此数。呜呼烈矣!武汉失守,江道不通,东南半壁惟恃浙赣一线独负输将之责。蜿蜒百节,冲锋烟而龙跃;关山万里,刻漏表以骏奔。铠甲常新,饷糈不匮。非我同仁之见危致命、前赴后继戮力维护,曷克臻此?近虽东西两端同遭蹂躏,惟是物质可毁,精神常在。断足立极,铄石可以补天;再接再厉,责在后世来者。南北抗战之师,频传捷报;将士敌忾之气,历久弥充。驱彼倭寇,指日可期;河山既复,路轨自整。我殉职同仁有知,也可瞑目九泉矣!夫尽忠率志,原无求乎称誉,惟尽瘁事国,竟摩踵顶,允宜彰其功烈,用励来兹。爰集姓氏,勒之贞珉,并为之辞曰:国丁大难,捐躯其常。以死勤事,身灭名彰。孰与比烈?委骨沙场。炳炳晔晔,日月争光。成仁取义,万古流芳。”落款:“浙赣铁路联合公司浙赣铁路局”“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七日”。
碑文共计600余字,以骈体文撰写,记述了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又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蓄意挑起全面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全国各阶层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中日双方在上海展开了抗战以来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淞沪会战。此时浙赣铁路刚竣工通车不久,肩负着为前线运输的艰巨任务。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浙赣铁路局员工为支援前线作战,恪尽职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铁路运输的畅通。碑文言辞犀利、慷慨激昂,可谓一篇充满激情号召全民抗战的战斗檄文。文中“父勉其子,妻励其夫,荷殳入伍,慷慨请缨”的从戎场面,令人振奋;浙赣铁路员工“遇难益奋,视险若夷,义有所生,心无旁骛,躬冒火焰,捐躯弗恤”的大无畏精神,感天动地。纪念碑立于1940年7月7日,立碑之早在全国的抗战纪念碑中实属罕见。此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的矗立,表达了路局人民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对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铁路员工的崇高敬意。
纪念碑之所以矗立在玉山,是因为玉山火车站在抗战时期是浙赣铁路线的“中心站”。浙赣铁路的前身是杭江铁路(自杭州市钱塘江边的西兴镇至玉山县),1929年由浙江省筹集资金,次年开始兴建。1932年11月,浙江金华至江西玉山段动工,1933年10月完成铺轨。1934年1月1日正式通车,全线长360公里,在玉山境内长31.5公里。浙赣铁路玉山段是浙赣线江西境内通车最早的一段铁路。5月1日,浙赣铁路局在杭州正式成立,隶属于浙赣铁路联合公司,杜镇远首任局长兼总工程师,负责筹建由玉山至南昌、萍乡段的铁路工程。7月8日,在玉山举行了玉(山)南(昌)段开工典礼。1936年1月7日,玉南段竣工,全长292公里。1月15日,在南昌举行了玉南段通车典礼。1937年9月,南(昌)萍(乡)段铁路竣工,并与株萍铁路接轨。株萍铁路原属粤汉铁路,铁道部将其划归浙赣铁路局管辖。至此,浙赣铁路东起浙江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长1008公里(包括支线)。浙赣线通车后,玉山成为横贯浙、赣、湘的要冲之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连连失利,上海失守,广州、武汉又相继沦陷。当时全国铁路大多受到了严重破坏,有的还被日寇占领利用,唯有浙赣铁路作为抗战交通运输线,担负着为前线运输的艰巨任务。一切为了抗日,浙赣铁路局在杭州沦陷前的1937年11月16日,从杭州搬迁到玉山县肖家祠堂,路局下属的车务、工务、机务、警务等单位,也纷纷搬迁到玉山正常开展工作,确保浙赣铁路运输的畅通。玉山武安山脚和七里街上市头至龙王庙一带,几乎成为铁路员工及其家属的住宅区,仅铁路员工就有2100余人。玉山一度成为“铁路之城”。钱塘江大桥炸沉后,中国军队依托钱塘江天险在南岸抗击日军,保护浙赣铁路运输线。当时媒体称之“前尾皆断,但其地势优越,仍为东南半壁之动脉”。据相关史料记载:1937年冬季至1939年3月,浙赣铁路共开行军列车1700余列,运输兵员150万人,伤兵6万人,军需品、商货各23万吨。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长江水道被阻断,东南前线运送兵员物资及人员撤离的重任全部落在浙赣线上,因此日军将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39年2月,日本制定了《对南昌作战要领》,提出“割断浙赣铁路,切断江南之安徽省及浙江省方面军队主要联络线”的战略后,日军飞机就频繁地对浙赣铁路进行轰炸,铁路遭到严重破坏,人员伤亡十分惨重。至1940年6月底,为国殉难的员工达66人,“其断骸折肢、委废莫起者,不在此数”。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浙赣铁路员工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誓死保证铁路运输畅通,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志士用全部心志来报效国家,本来并不是为了能得到称赞和颂扬,但是对于这些为了国事鞠躬尽瘁,摩顶放踵,不辞辛劳的英雄,确实应该表彰他们的功烈,以激励将来有更多的人来英勇地保卫我们的国家。于是,浙赣铁路局于抗战全面爆发三周年之时,在玉山城南武安山脚下矗立了纪念碑。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那连天的烽火似乎就在昨天,殊死的搏杀好像还在眼前,祖国母亲的哭泣仿佛还萦绕在耳边,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也不能够忘却这段历史。我们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
8月15日,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日子;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浙赣铁路抗战殉职员工纪念碑正是记载了这一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弥足珍贵。它时刻警醒我们,“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作者系玉山县文广新旅局四级调研员、玉山博物馆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