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三助”赋能 山东日照卧龙山街道创新打造助学社区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高宁、朱宁、记者尹明波报道 坐落在山东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的卧龙山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子,推动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据卧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刘玉斌介绍,着眼青岛路社区学生多、陪读家庭多的现实情况,街道党工委积极引导社区创新形成组织助、党员助、服务助“三助”工作法,建立起以社区教育为主线、陪读家庭为主体、沟通协作为主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形式的助学社区,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治理效能。
“组织助”深入开展“微小事”调研
街道党工委安排专人专班,理顺党员名册,将社区党员分配至小区网格中,充分发挥党员在了解陪读家庭需要、提供生活帮助中的作用,积极开辟社区治理新途径,大胆探索新办法。
楼栋红色驿站。摄影:曹绍燕
建立“党小组+楼栋+微小事”工作机制,提升社区助学精细化水平。将500多名社区党员划分到7个小区中成立小区网格党支部,划分到97个楼栋中成立楼栋党小组。在楼栋管理中,党员亮身份,联合社区网格员深入开展助学“微小事”调研工作,做到家长民意系统摸,学生小事随时办。建立“微小事蓄水池”,动态掌握楼栋学生基本情况,及时将学生和家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向网格党支部反映并做好跟踪解决,日常期间积极开展助考、助学、助成长系列活动,在楼栋内倡议居民共同营造良好陪读环境;中高考期间组织党员开展考试接送、秩序维护等活动,以服务好考生,保护好学生为宗旨,打造社区教育服务品牌,共同营造助学社区和谐融洽氛围。
打造“红色议事厅”,搭建社区助学议事管理平台。充分发挥退休党员的模范作用和干事热情,依托退休党员党支部,利用小区配套用房,政企合作打造红色阵地,搭建由退休党员、学生家长代表、物业等组成的助学议事管理平台。围绕服务学生群体,学生家长主动反映自身诉求,就小区治理存在的小区安防、物业服务等问题进行共商共议,多方协调解决学生家长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出一条“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工作法。
“党员助”量身打造“伴陪读”课程
深入推进“党建+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定期召开党组织生活会、楼栋党小组会等讨论研究学生家长诉求,动员社区党员积极加入“小齿轮”志愿服务社,围绕阳光助考工作,开展多样化助考服务。
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加强家长情绪疏导。邀请社区直管党员兼高级心理讲师加入志愿服务队,面向辖区内学生家长,围绕调整陪考心态、积极亲子互动、家庭氛围建设等主题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家长减缓陪读焦虑,掌握教育的技巧方法。目前共开展线上讲座4场,线下讲座5场,累计观看人数2000人左右。
开办饮食营养讲堂,关爱考生身体成长。邀请从事专职营养师的党员开办了“合理搭配营养膳食”课堂,围绕学生营养需求、食物搭配等方面提供教育辅导,既解决了大部分家长做饭难的问题,也为陪读家长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目前已开展课程3期。
社区公益讲堂。摄影:牟梓睿
开展居家技能培训,完善考后家庭服务。社区内高考陪读家庭的全职妈妈占比超过30%,面对高考结束陪读妈妈退租搬家、房间整理等一系列后续问题,社区党总支邀请专职整理技师,针对陪读租房、长期居住两种情况,为考生家长开设整理师技能培训,让高考后的家庭能够有条理、有计划、有技巧地对房间家居断舍离,为家庭整洁条理保驾护航。目前已规划3期课程,中高考后开展培训。
“服务助”贴心保障“中高考”需求
社区坚持“全人群、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理念,明确“服务好陪读家庭是本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的‘重头戏’”。针对陪读家庭独有的“对孩子学习成长环境极为重视”特点,社区广泛调动基层群众开展关爱学生、助力成长服务,尤其是在中高考应考时间节点突出“护考”,共同为学生的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建设“护考”社区。社区党总支牵头,高考期间在辖区内的7个生活小区出入口全部张贴“关爱考生,静音护考”温馨提示牌,发挥提醒作用。他们还在业主群内发布“文明护考,人人参与”视频短片,呼吁广大业主高考期间减音降噪,文明礼让,为广大考生提供安静、安心的考生环境。社区在考点周边设置“志愿服务护考站点”,免费为考生和家长提供饮用水、学习用具、备用药品、生活用品等物品,为中高考助力,为学生护航。
提供护考服务。社区紧邻的日照一中(东校区)是每年全市高考考点之一。社区党总支联合学校周边7家环境安静舒适的商户作为护考志愿服务店铺,在高考期间服务广大考生和家长。各店铺门口张贴醒目的“助力高考,志愿服务店铺”标识牌,店铺内提供饮用水、备用考生文具等,也为等待期间家长提供可以进店里休息的空间,获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刘玉斌表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青岛路社区以服务陪读家庭为工作切入点,创建“三助”工作法,扎扎实实推进了社区治理,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我们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贡献党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