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省 "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
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以乡镇为单位梳理当地农牧渔优势主导产业,调查统计产品集中上市时间和交易区域,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管;发布《关于共治共享,坚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告》,各级强化宣传引导,推进共治共享……
9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畜牧局联合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我们要强化从生产源头到上市销售的全链条监管,确保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处长张刚说。
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一直以来,山东各级农业农村等部门严格规范农业生产、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加强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管控,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科学种植,产出优质农产品
棚内悬挂着大量粘虫板,棚外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在禹城市梁家镇汇德家庭农场的有机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先进的绿色防控设备一应俱全。“生产过程中,我们用腐熟畜禽粪肥做底肥,追肥使用腐熟的大豆及花生饼,不使用化学肥料、化学农药,不使用激素、不催熟,全部是自然成熟。”农场负责人吴德宝说,整个生长环境处于良性循环,对上市前的葡萄进行检测,确保品质良好。
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是山东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创建的重要工作之一。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强化节本增效、生态循环等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以科技助力产出优质农产品。但是也应该看到,部分散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
难题如何解?“抓好农产品安全,我们要下沉服务,同时做好宣传也很重要。”梁家镇党委委员邵丽琦介绍,镇里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宣传活动,广泛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规、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资料,结合文化下乡、送电影到村等活动,宣传农产品安全。
带“证”入市,质量全程可追溯
早在2016年,德州丹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率先推出“一蛋一码”。如今,每枚鸡蛋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出厂蛋品执行一筐一证,一盒一证,确保产品可追溯。不仅是丹源,在平阴,不少生产主体积极带“证”进市场。截至8月底,平阴共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148063张。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一项重要制度创设。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要求,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主体所生产的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上市销售,必须开具合格证明,统一合格证明样式,支持电子合格证的应用。
山东积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该制度。“我们与市场监管部门对接、配合,在所有规模化种植养殖主体中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通过倒逼的方式,加强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平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凯章说。
堵塞漏洞,强化监管保安全
在济南市长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管理平台、农业投入品管理平台、农产品生产过程追溯平台,能够实时监控农资经销业户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过程,各类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实现监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目前,全区40个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151个农业投入品追溯点已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基本实现了农药及农产品的可追溯管理和全程监控。
为让监管更有针对性,平阴县年初要求镇街对辖区内农产品种植主体及散户深入开展摸底调查,切实掌握各生产经营主体的种植作物名称、种植时间、常用农药名称等内容,并登记造册,100%落实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监管名录制度,纳入监管名录的133家生产经营主体,做到花名册、培训记录、责任书、承诺书等一一对应。
“下一步将针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增加突击抽检和风险监测的频次,全面监测种植基地、散户生产的农产品,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群众吃得安全、放心。”平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连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