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山东粮食企业完好仓容4452万吨,仓储设施条件达历史最好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10月12日,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山东省推进粮食绿色仓储、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情况。据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仓储与产业处处长周立成介绍,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突出政策引领,落实资金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开展试点示范,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仓储设施根基不断夯实。全省各地抢抓政策机遇,全面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形成了与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相适应的仓储设施体系。近年来,通过拆旧建新、退城进郊,新建扩建了大批现代化仓房,仓储面貌明显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省粮食企业完好仓容4452万吨,仓储设施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绿色储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顺应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在高标准粮仓建设方面,新建仓容70余万吨。在设施功能提升方面,应用横向通风仓容140万吨、内环流控温仓容600万吨、多功能粮情检测仓容600万吨;改造消防、供配电设施,满足节能降耗要求,增强供电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在储粮设备配置方面,广泛采用移动式液压翻板、环保清理筛、仓储专用空调等绿色储粮设备,作业环保高效,装卸效率提升2—3倍,吨粮入库耗电量下降34%。争取财政专项资金配置真菌毒素快检设备,进一步加强质量管控能力。
节粮减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国有粮库采用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等现代化仓型,“四合一”储粮技术广泛应用,储粮周期内综合损耗率降至0.42%。280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专业服务,今年以来共节粮减损18.76万吨。全省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约4.9万吨。今年9月,国家局表扬山东省德州市在粮食损失监测评估方面的经验做法,为国家层面探索构建粮食产后损失监测长效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省委深改办专题刊发了山东省节粮减损集成改革经验,并报送中央改革办。
粮食仓储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相继出台《山东省地方储备粮仓储管理办法》《山东省储粮熏蒸作业备案管理办法》《山东省国有粮油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实施细则》等系列管理制度,仓储作业更加规范,绿色保粮更加安全,设施保护更加有力。国有仓储设施保护基本实现“网上备案、动态管理”,纳入管理的企业达1642家。持续推进粮食质检体系建设,着力打造“1个省级站+16个市级站+65个县级站+1个高校培训基地”整体布局,对新收获粮食和库存粮油质量实施常态化监测。山东省粮油管理在国家库存检查中实现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9月底,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日照市召开了全省粮食绿色仓储建设暨规范化管理现场推进会,取得良好成效。
信息化穿透式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深化粮食购销监管信息化建设。率先实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省市县地方储备粮全部实现远程在线动态监管,关键数据同步接入“齐鲁智脑”,确保粮食“看得见、管得住”。把智慧粮库建设作为绿色提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智慧仓储转型,构建智能仓储新质生产力。推广普及自动扦样机、智能出入库一卡通系统,通过可视化监控、电子货位登统,实现“数据全覆盖”“视频全覆盖”,全程闭环管理,杜绝“人情粮”“关系粮”。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深入推进绿色储粮技术系统集成应用,不断提升仓储管理规范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周立成表示。
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今年是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的第一年,省局将指导各地牢固树立“争创一流”意识,创新方式方法,认真组织开展规范化管理评价工作。
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山东省作为产粮大省、仓储大省,将积极参与国家绿色储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作,优先支持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企业创建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示范点,打造先行先试标杆,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夯实粮食仓储设施基础。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两重两新”政策,山东将指导各地根据粮食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精心谋划,储备项目。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相结合,高标准仓房新建一批、老旧仓房提升一批、报废仓房淘汰一批、特色仓房保护一批,着力打造高标准粮库。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国家局正在开展的“大学习、大培训、大落实”,大力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人员培训,造就有文化、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员工队伍,推动山东省仓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