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区:精细管理构建高质量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爱香、陈文露、记者殷晓旭报道 青岛市市南区紧抓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新基建”两大历史发展机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新思维、新模式,精细管理助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建设量质提升,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各类充电桩1300余个,省级充电桩建设示范小区1处,市南区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好态势。
率先规划指引管理新方向
明确管理任务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市南区提前布局谋划,在充分调研、分析研判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趋势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广泛征求企业、专家、街道等相关人员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环节,在全市率先出台《市南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市南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实施方案》,规划全区形成“三中心一走廊”空间布局,提出7项重点任务、10项管理措施,引导新建充电设施合理布局,优化充电设施服务网络,到2022年市南区将建成充电桩1800余个,实现公用充电服务半径0.9公里全覆盖,逐步解决“桩等车、车找桩”问题。
落实管理主体责任。建立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由发改牵头,财政、城建、城管、应急、综合执法、规划、公安、消防、街道办事处、市南供电中心等多单位紧密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各街道、行业主管部门承担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主体责任,组织街道社区、商超、宾馆酒店、医院、银行、商务楼宇、产业园区等单位摸排停车场底数、区域内充电桩状况,选取辐射面广、改造条件佳的公共停车场,按照桩占车位比例不低于20%的要求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计划,为新能源汽车车主提供更多充电场所,提高充电便利性。
编码“身份证”启动全生命周期管理
设置“身份证”式编码。按照省级管理服务平台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原则,市南区为每个充电桩设置唯一“身份证”编码,逐一登记造册后启动全生命周期管理,直至全站完全拆除后予以“销户”。定期向属地街道办事处、行业主管部门通报充电基础设施增减情况,实行闭环管理。新建充电站实行备案制,备案前要求运营单位签署各项保证协议,现场确认新站地址是否适合建设,并落实运营单位之前站点的运营质量,对于前期未完成限期内整改的运营企业,将不再批准新建站点,备案后自动生成“身份证”编码。
助推分级分类动态台账式管理。市南区历时2个月对辖区内现有充电桩进行普查,按照场地环境、充电设备是否可用等标准依次将充电桩分为四类,在全市首推实施分级分类动态台账式管理:28座一类充电站设备安全可用,通过“线上+线下、传统+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形式,向社区居民广泛普及公共充电桩的具体位置及相关政策等信息,引导居民合理选择充电桩;5座二类充电站设备可用但环境较差,指导运营商加强监管、巧用停车场价格杠杆解决油车占位等问题,截止目前,除拆除1座充电站外,其余4座充电站均已转为一类充电站进行管理,整改完成率100%;10座三类充电站部分设备损坏,督促运营商通过拆除、修复、重新安装等手段恢复充电桩正常使用,拟共拆除52个、修复39个、重新安装7个充电桩;53座四类充电站为专用场站,属于驻地专用充电设施,不对外开放,下一步,市南区将努力推进专用场站错时对外开放,提高全区域充电设施利用率。
新思维探索管理新模式
启动新型信用监管。制定《市南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信用监管制度》及联合惩戒制度,建立事前信用承诺制度,充电桩运营企业建设新充电站前需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接受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舆论“三方”监督,做到“一站一表,一备案一承诺”。加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充分掌握信用信息、综合研判信用状况的基础上,以公共信用综合评价、行业信用评价结果等为依据,对充电桩运营企业进行分级分类,根据信用等级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于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对于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适当提高抽查比例和频次,依法依规实行严管和惩戒。
创新管理新模式。鼓励充电桩运营企业或居住社区管理单位接受业主委托,开展居住社区充电桩“统建统营”,统一提供充电桩规划、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市南区搭建街道办事处、充电桩建设者、物业管理者、运营企业对接平台,探索街道小区合作开发建设、运营企业统一管理运营模式,落实安全管理,保障规范运营,在颐中高山建成1处集建共用模式充电桩,含充电桩12个,切实推进充电桩进入居民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