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纳言 探索核能产业发展“山东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程敬海、张建佩、记者尹明波报道 11月19日,在济南举办的“泰山科技论坛暨2020年度山东省核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业内知名核能专家、全省涉核高校及核能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代表同聚泉城,把脉会诊、建言献策,支招破解发展难题,为山东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加快核能产业技术创新,助推绿色发展
核电不仅能供应电力,同时又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解决,提供了有效选择路径。2020年1-9月,全国核电累计上网发电量2700.1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0%,相当于替代煤炭消费7755.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318.7万吨。当前,清洁供能、低碳发展已成了能源结构转型的大趋势,在清洁能源比重日益增多的未来,核电通过供应可靠、可调度电力,对发电波动性强、不易调度的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或太阳能)形成了很好的补充,有助于电力结构优化配置。
建议:
一是积极推广核能供热,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原则,加快提高清洁能源——尤其是核能供暖比重,山东海阳核能商业供热模式值得积极推广,在胶东半岛建立核能供热一体化生态圈,彻底解决胶东地区冬季清洁供暖问题。
二是加快创新型核电技术研发,近年来诞生的模块化小型堆及海上浮动核电站技术代表了民用核电市场新增长极的出现,我们必须加快核电技术研发,抢占市场先机。针内陆城市冬季采暖问题,可以考虑建设供热、供汽和供电综合应用的小型堆,有效缓解当前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助力山东打赢蓝天保卫战。
国家压水堆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国家电投核能总工程师郑明光:发挥体量和区位优势,打造“核能强省”
随着能源供应需求的持续增加,碳排放逐年攀升,全球将共同面对节能减排的重大责任和挑战。作为当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我国已作出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实现减碳目标的四大类举措中,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十分显著,而作为能源供应重要部分的电力供应,亟需降低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核电作为电源基本符合已经得到世界公认。
相比前代技术,三代核电技术具备更高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高效率的特点,模块化的建设程序也让它成了核电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推动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整体工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山东海阳建成发电的AP1000机组,是世界首批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目前在荣成建设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和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更加先进、更加环保、更加经济的三代非能动机型,具有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能力,将成为我国走出去发展的主力机型之一。
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核电,积极引进三代、四代先进核电机组,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
二是利用山东省独有的地域优势,大小并举、海陆并进,积极推动核电核能综合利用,实现核能多用途发展。
三是依托工程建设和核电厂运行,充分整合省内资源,建立形成支撑核电核能模块化发展的产业链体系。
四是借助已初步形成的烟台、威海核电科普平台,做好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通过项目建设和科普教育,吸收、储备、培养人才队伍,推动山东核电产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核学会理事长,国核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映荣:调整能源结构,把核能产业推向更高发展水平
党中央把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现有的能源结构,改变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未来发展与调整的方向,核能产业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核技术应用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广泛应于工业、农业、生物、医疗、食品安全、环保、资源勘探、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辐照灭菌”核技术应用在阻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省核学会将坚持“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原则,依托山东核能产业优势,积极加强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凝聚行业力量,助力山东核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
充分发挥山东省核学会的平台优势,为行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一是积极开展核电科普知识宣传,在已经建成的烟台、荣成核电科普基地的基础上,创新核能科学普及形式,打造核能工业旅游线路,建设线上核能知识平台,为核电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深入调研全省核能产业科技创新状态与需求,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凝聚行业科技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推动科技创新在企业落地,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蓝孚高能物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彭伟:加大扶持,助力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山东省非动力核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基本覆盖了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从上游设备制造到下游具体应用的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但仍旧面临核技术应用单位及龙头企业少、研发资金和专业人才缺乏、非动力核技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不大、对核技术应用的认识和科普不足的问题,与当前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建议:
一是深化认识、加大扶持,将“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和“核电”作为和平利用核能的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支持。
二是拓展产业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核技术应用领域,支持非动力核技术应用企业发展。
三是建立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推动山东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省内相关企业组成核技术产学研联盟,或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专门的核技术研究机构。
四是强化核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发展,注重对核技术应用认知引导。
山东华凌电缆有限公司核电事业部总经理王清保:主动作为,打造区域核电装备产业链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核电设备国产化对于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山东工业基础好,装备产业门类齐全,面对核电发展大好机遇,装备制造行业应主动作为,积极与核电企业对接,了解当前采购需求和质量技术要求,并依据自身装备制造产业现有能力,针对性开发配套装备设备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成为核电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核电设备的制造研发,提升企业整体制造水平。
建议:
一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信息互通、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省内核电装备行业和相关从业企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开发相关装备产品,特别是“卡脖子”技术研发,打造山东自主品牌和拳头产品。
二是围绕山东核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的装备制造企业需要共创、共建、共享、共发展,形成上下游相互连通、关联产业相互支撑的局面,尽快形成核装备产业集群,推动山东核电装备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积极与国内外的核电装备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山东核电市场资源、良好的招商环境、雄厚的工业基础,吸引优秀企业来鲁投资、合资建厂,实现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武明:聚焦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加速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核电发展进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达到2亿千瓦左右,约占电力总装机的10%。国外核级铸件铸造工艺、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加快了我国核电装备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发展。但随着国外技术引进壁垒的日益抬高,自主研发实现高端装备的国产化成了必然趋势。特别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议:
一是通过政策、资金等形式,支持核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攻坚,引导企业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研发途经、集聚多方力量,以求早日实现高端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建议省级有关部门设置专门针对核电技术装备的研发基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二是做好核能后备人才的储备,鼓励企事业单位与涉核高校共建核能相关学院、学科,为高端人才提供研发平台,缓解人才引进、储备的压力。
三是建议各大核电集团和项目管理方,在核电设备采购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重点考虑山东装备企业的市场诉求,尽可能为山东装备企业提供支持,帮助指导企业申请核级设备制造对应许可。
(本文照片均由山东省能源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