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本调查70周年看山东”之四:“沉浸式”农本调查的禹城体验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马培培、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禹城是国家级产粮大县,拥有品类繁多的农产品。在鲁西北这片土地上,有那么一群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默默奉献,努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他们就是农产品成本调查一线的农调户人员。正是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沉浸式”农产品成本调查记录工作,最终把一串串冰冷的统计数据,转化成了温暖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政策。今年适逢我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70周年,禹城市发展改革局被山东省推荐为全国先进集体。
“小马扎”流动课堂,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准度。“问计于民方知虚实”。辛寨镇陈寺村的地头上,几个年轻人静静地蹲在田埂边,细细观察着玉米的长势,旁边还有一位农民大哥弯着腰指着即将收获的玉米说着什么。他们一会儿低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一会儿又相互交流着什么——看,我们的“小马扎”流动课堂又开始了。凭借着丰富的农事经验被选为农调户的陈凤富正在为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人员讲解着种植玉米的全过程。什么时候用肥,什么时候打药,什么时候浇地,镇上哪家农资商店的化肥用着行,价格便宜……老陈传授经验真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小马扎”流动课堂,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准度。
细致详实的记账本,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精度。“涉深水者得蛟龙”。农调户记录工作琐碎、繁杂、连续性强,是一项非常认真细致的工作。陈凤富却说:“每天都记一记、算一算,干了21年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些年,国家出台了这么多助农增收的好政策,都是从咱记的数据上研究出来的,我觉得我从事这些工作特光荣,村里老少爷们都说我是‘大学生’。”翻开一本本年久泛黄的记账本,一组组仔细书写的数据跃入眼帘:上面详细记录着种子、化肥、农药、排灌、耗用工时、市场价格等详细情况。在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人员的眼里,这些记账本就像宝贝疙瘩一样金贵,因为这些数据,是农调户准确详实的记录,是默默无闻的倾情付出。这一组组数据凝聚着农调户的心血和汗水、经验和智慧,凝聚着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奉献。
记录数据与实践相结合,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力度。生猪养殖户李好国,是禹城市最早的农调户之一。22年的生猪成本调查登记本,如实详细地记录着生猪的每一项养殖成本及收益情况。农本记录这项工作,对李好国而言可谓是得心应手,不仅如此,他还在规模生猪养殖领域搞出了“名堂”。多年记录数据积累的经验帮他精准摸清了养殖饲料配比“门道”,研究出了“独家配方”,并申请了养殖用饲料配比技术专利。最初从养殖十几头的生猪小养猪场,现已发展成独具规模的生猪养殖农场,李好国成为了带头发展养殖产业、助力共同富裕的“养猪达人”。受李好国影响,他的父亲也积极参与农本调查“记录”工作,成为李好国的“得力助手”,村民都打趣说:你爷俩儿这是“上阵父子兵啊”。
现代农技知识傍身,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强度。干一行爱一行,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人员秉承“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的工作理念,坚持“严”字为首、“准”字为要,所有调查数据都需严格按要求进行信息采集、统计核算、数据审核、客观分析,步步紧跟,环环相扣,确保数据精准上报,实现“零差错”。禹城市发展和改革局的农调工作人员通过不定期组织农调户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农调户记实账、记真账;通过与农技人员学、网上看等方式,对农作物种、收、储、销等进行全面学习,让农活“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让农产品成本调查真正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地方发展的“参谋”、农民致富的“帮手”。
农调工作人员的田间指导让农活“门外汉”成长为“土专家”。
信息调研和总结宣传相融合,让农本调查数据更有高度。近年来,禹城市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不断加强对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及时运用调查成果,对农产品成本收益变化和价格走势进行分析研判,把农村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政府农村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上去,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建议,编写调研报告50余篇,多次被国办、省办信息采用,多篇分析报告得到德州、禹城两级党委政府的批示,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思路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农本调查数据架起了农村与国家宏观调控之间的桥梁,也承载着农民的美好希望。发展大数据、网络技术经济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建设也会迎来全面提升,有助于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必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