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印发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年流域内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将达到10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8月10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通气会,解读了8月5日印发的《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共设置发展指标13项,到2025年,流域内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城市建成区及现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100%,沿湖区域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万元、2.6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5%。
到2025年,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内省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河湖生态用水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湖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南四湖片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整体格局基本形成;以船为家渔民安居工程取得积极进展,退渔退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上岸渔民转产转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2万元、2.6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5%。
《规划》同时提出了2035年的远期目标。到2035年,南四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基本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南四湖片区绿色低碳、节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南四湖转变成为美丽河湖;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区域内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9万元、4.8万元,城镇化率超过70%。
据记者了解,《规划》统筹考虑南四湖及周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等基础要素支撑,坚持空间布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坚持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优化提升南四湖生态功能,合理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有序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努力构筑“一核支撑、三带协同,产城融合、全域统筹”的发展格局。
“一核支撑”,即以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充分发挥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按照“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方针,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功能,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构建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体系,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重要支撑保障。
“三带协同”,即推进沿湖生态廊带、特色产业隆起带、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带联动发展。沿湖生态廊带,以沿湖4个县(市、区)岸线为基准,推进退渔还湖、退池还湖、退耕还湿,加快沿湖岸线美化绿化,精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着力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高标准生态廊带。特色产业隆起带,立足沿湖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发展绿色农渔业、现代文旅等优势产业,统筹发展港航物流、医养健康、船艇制造等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带,以济宁市、枣庄市京杭大运河沿线8个县(市、区)为主轴,深入拓展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现与山水圣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的互促共进。
“产城融合”,即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推进沿湖生态、文化等特色产业与滨湖城镇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带动退渔退矿群众转产转业,全力打造产业活力强劲、城镇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生态环境宜居、群众乐业幸福的滨湖产城融合示范区。
“全域统筹”,即在发展思路上,统筹考虑南四湖与东平湖生态保护、水利调蓄、产业发展问题,着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在全流域综合治理上,统筹抓好全流域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水安全保障,着力提升生态承载能力。
具体来看,《规划》共分九大部分。第一部分,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定位、空间布局等4方面内容。第二至第八部分,涉及7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任务。第九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拓宽多元筹资渠道、探索长效监管模式、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加大要素保障力度、严格规划实施评价等6方面内容。
为推动《规划》落地实施,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下一步,山东省有关部门将会同流域4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南四湖工作领导小组机制作用,切实抓好《规划》确定的水污染防治、水利工程建设、湿地修复、绿色农渔业及资金保障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全面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