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黄河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落子山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陈建伟、记者尹明波报道 黄河之水天上来,潮起云涌看泉城。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的函》要求,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济南、山东再次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起步区位于济南市北部,西起济南德州界,东至小清河—白云湖湿地,南起黄河—济青高速,北至徒骇河,包括太平、孙耿、桑梓店、大桥、崔寨、遥墙、临港、高官寨8个街道及唐王街道中西部区域、泺口街道黄河以北区域,面积约798平方公里,将逐步建设形成“一纵一横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有利于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示范;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新引擎;有利于吸引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形成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探索量水而行、节水为重的城市发展方式,形成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区。
据悉,起步区建设有四项重点任务。一是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充分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二是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积极推动节水型城区建设,大力促进城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高标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三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扎实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四是稳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比如,支持在起步区布局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项目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瞄准智能化、 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数据交易等科技服务业,支持创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齐鲁文化、泉城文化,把深厚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等。
——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实施方案》强调,起步区要始终把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放在起步区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同时,在严格控制起步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推进清洁生产,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基础上,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数字化应用,逐步构建实时感知、瞬间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起步区在统筹保护起步区水系、岸线、湿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城市风貌的同时,逐步恢复河流水系生态环境,建设人、河、城相协调的生态风貌廊道,全面完成起步区内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稳步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实施方案》指出,起步区要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强起步区与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项目、机制的联动,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对接,强化科技互动与协作,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复制推广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同时,增强起步区国际交往功能,建设对外开放门户。
根据《实施方案》,起步区建设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践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基本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深化开放合作,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创新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施方案》对起步区的发展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到 2025年,起步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接近 60%,跨黄河通道便捷畅通,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到2035 年,起步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创新驱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能,绿色智慧宜居城区基本建成,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