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新型消费短板 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
9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新型消费短板 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荆文娜
网上逛超市买菜、线上上课开会、在线看病买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线上消费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潜力被迅速激发。
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已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疫情对消费领域造成较大冲击,居民非必需品、聚集性、流动性、接触式消费受到严重抑制,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但与此同时,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推动了经济稳步复苏、企稳回升。前8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5.8%,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个百分点,现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将近1/4。
为补齐新型消费短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9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20余个部门联合起草并报请国务院印发《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意见》提出,经过3~5年努力,实现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有一个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逐步趋于成熟。
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对《意见》进行了解读并答记者问。
顺应新型消费发展趋势
解决瓶颈短板问题
问:请您介绍一下新型消费在今年抗疫期间发挥的突出作用,目前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高杲:今年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的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特别是广大居民在居家隔离期间,各类线下消费受到严重影响。现在回头来看,我们之所以在疫情最为严重时期,能够保持各类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价格总体平稳,使得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费得到有效保障;在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同时,稳步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推动消费逐步回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在电子商务、新零售以及移动支付、物流快递等相关配套领域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这次疫情虽然给国民经济运行包括消费领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但客观来看,也给基于网络非接触式的新型消费、新型服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包括互联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生活服务等各领域广大企业,也包括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催生了大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消费从吃、穿、用这些实物消费,加快向医疗、教育、文娱、旅游、体育、健身等更多的服务领域扩张渗透。
在此次疫情中,健康码的迅速普及应用,为疫情期间出行提供了便利,流通领域的直播带货成为一种潮流,学校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普遍开启线上教学,机关企业也在推行网络办公,文旅、健身等行业纷纷上线“云展播”“云看展”“云健身”,医疗服务通过“云问诊”实现智能快速精准对接等,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不仅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运转,还对接了产供销,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岗位。今年我们能够成功应对疫情冲击,并实现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由负转正,与近年来我国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的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密不可分。
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型消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在一些领域所面临的短板和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足带来的服务供给短板。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才刚刚起步,如冷链物流、智能快递等适合居民生活需求的有关服务设施仍面临不足。特别是适应新型消费的线上线下融合的供应链体系尚不健全,人才短缺问题也更加凸显。这在广大中小城市、农村地区表现更加突出。又比如,如今新型消费发展迅速,可能导致一些监管和规范的不适应,也造成了提质空间受到一定限制,适用于新型消费的相关法规还缺少实施指引,一些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对跨界融合以及新的模式业态反应跟进不够,海量信息数据资源开发整合缺乏脱敏脱密等标准规范。再比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市场秩序不规范的行为,影响发展动力。一段时期也出现一些无序竞争、虚假宣传、价格欺诈、隐私泄露等情况。同时,各地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灵活用工等领域的政策要求仍不均衡。这些都可能影响新业态新模式乃至新型消费的持续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目前的发展趋势,针对存在的瓶颈、短板和问题,这次《意见》的制定出台就是要顺应新型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引导各方下功夫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服务、规范、监管方面的作用,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下的新型消费持续健康发展。
明晰方向破解难点
“一机制”“三保障”推进工作
问:自疫情发生以来,各部门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方面出台不少举措,请问此次《意见》有哪些新的特点?下一步如何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
高杲: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与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按照中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方位、大力度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促进了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经济企稳回升。《意见》的出台,是上述工作的延续和拓展,其目的不仅在于促进消费回补,更在于培育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消费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因此,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我们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在政策取向、制度设计等方面,践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着力提高新型消费供给能力。《意见》顺应科技、产业和消费需求发展趋势,明晰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方向,特别是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强化供给能力建设,增强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撑,推动网络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为扩大内需提供不竭动力。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在新型消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短板、不足、问题,因此《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政策措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痛点难点堵点,为新型消费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三,注重创新驱动,着力创新政策举措。比如,此次提出探索新型消费贸易流通项下逐步推广人民币结算的问题,实际上是顺应了跨境电商的发展潮流。安全有序推进数据商用,探索发展消费大数据服务,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进一步优化零售新业态新模式的营商环境,探索实行“一照多址”,试点推行告知承诺制等。
在《意见》落实方面,下一步将主要通过“一个机制”和“三方面保障举措”推进工作。“一个机制”,即充分发挥多部门参与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同时,指导和支持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实化政策举措。此次《意见》的形成,也吸收借鉴了很多地方、基层政府创新的做法和经验。“三方面保障举措”包括:
一是完善实施机制,夯实制度方面基础,包括强化财税、金融、用工、用地、社保等方面支持。目前,一些灵活用工形态日益丰富,需要适时出台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运用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国际市场,推进国际合作,推进消费大数据开放共享和研究应用,建立政策实施动态评估机制。
二是坚持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在不久前国务院召开的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会议上,也对有关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而言,要适应消费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同时,加强政银企合作,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和聚合效应,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
三是进一步强化宣传引领,加强示范推广,及时回应各方面关切。包括会同专家学者加强政策解读,加强新业态新模式的挖掘、推广和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类新型消费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影响已不仅体现在终端或是最终消费领域,而是正沿着产业链、供应链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散。以新制造为例,即是供给端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科技进步支撑下,对新消费所作出的回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意见》的出台实施仅仅是一个开端,更广阔的前景还在前方。《意见》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持续不断创新、拓展的过程。
深化供给侧改革拉动内需
加快新型消费区域布局
问:此次疫情给各国消费均带来很大影响,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目前中国在拉动内需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高杲: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蔓延,目前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但疫情对全球需求均造成重创。从各国发布的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均出现明显下滑。相比较而言,由于中国政府应对有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中国经济在二季度率先实现了止跌回升。从下一步发展走势来看,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均较复杂严峻。
在此现状下,关键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在立足于14亿人口广大市场基础上,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扩大内需战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战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我们看到内需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不过,相对于广大市场潜力而言,未来仍有很多空间。
比如,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基础,需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还需加强医疗、卫生、教育、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外,还需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包括5G网络建设、流通体系建设,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信用体系建设等。未来,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提供有效回应,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更好的消费环境,从而使内需潜力得到最大释放,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问:《意见》中提到,要着力建设辐射带动性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的梯队建设。由此看出,新型消费也将考虑做好区域布局,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构想和工作打算?
高杲: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方各具特点和优势。新型消费也必然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消费中心可以理解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周边、综合承载能力强的消费高地或是集聚区,应该具有服务体系健全、配套设施完善、内外循环畅通、供给业态丰富、引领集聚突出等特征。
从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出发,消费中心大致上也可分为国际和全国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以及地方特色消费中心。从全国来看,国际和全国性消费中心主要依托部分特大、超大城市,着眼于消费政策制度的全方位引领,以及供给体系的高水平构建,将建成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综合性消费高地,成为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区域性消费中心主要是部分省会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地级市,消费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有关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强,是区域性的消费高地或是集聚区。地方特色消费中心更加面广量大,包括一些中小城市和县(市),通过打造人气活跃、亮点突出的若干消费集聚区,在地域和部分行业领域发挥特色优势和较强影响力。
这三个层级的消费中心衔接互动、梯次发展、优势互补,构成覆盖全国大市场的消费地区格局。
在今年3月份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结合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部署,强调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打造新型消费增长极,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是此前政策的进一步深化。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对区域消费中心建设的统筹布局,进一步发挥各方面优势,培育建设多层级消费中心,引导各地区更好发挥比较优势,有效促进供给体系、需求结构、流通网络和发展环境提质升级,全方位支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