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攻坚克难 山东菏泽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推进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尹明波、高杨报道 今年以来,菏泽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以产业为核心、项目为支撑、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趋缓、逆势上扬、回升向好的特点。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0亿元、可比增长2%,增幅居全省第1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亿元、增长2.8%,增幅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居全省第2位。
统筹协调推出新举措
菏泽市召开了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省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市级工作要点,明确主攻方向、压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落实。根据省《关于进一步加严压实专班责任 统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的意见》,制定了贯彻落实方案,切实强化专班责任,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制定了“雁阵形”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培育方案,着力培育壮大。组织有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认真研究、积极申报,严格筛选2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攻关课题报省。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菏泽市还及时成立市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在工作推进上坚持258框架布局:“2”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条战线;“5”是疫情防控、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建设、跨部门、跨区域事项的协调处理五个重点;“8”是防控物资保障、农业保供、稳定市场物价、煤电油气运保障、“双招双引”、资金保障、交通畅通、稳定就业八个难点。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菏泽市建立了周调度分析机制、政策措施督导落实机制、问题会商解决机制、应急反应处置机制和信息化办公工作机制,出台53条“硬核”措施,加强政银企协调对接,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企业开复工率、职工返岗率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1-5月份,菏泽市34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1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炼油炼焦、专用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业等9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围绕省“十强”产业,立足本市产业基础,重塑产业发展优势,菏泽市大力发展“既好看又好吃”“既发光又发热”的产业,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相互支撑的“231”特色产业体系,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现代医药港全面起步,成立管理服务中心和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省属国有企业合作建立3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吸引了康辰药业、神威药业等10余个优质项目来菏泽中试孵化、落地建设。上半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5.4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23.2%,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2和44.1个百分点。
高端化工、机电设备制造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完成交易额2310亿元、增长11.3%;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5G等项目引领我市“新基建”加速破题,光伏电站、风电新能源等发电量达到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39.8%,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菏泽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总抓手”,成效显著。
狠抓项目储备争取。紧紧围绕公共卫生等方面,超前谋划储备涉及民生工程等领域的项目756个、总投资3638亿元,补短板强弱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项目71个、总投资1323亿元。列入省调度省重大项目21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42个、双招双引签约项目13个、补短板强弱项项目71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同时,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方向,按照“保重点保骨干、重体量规模大、形象好示范强、守底线能开工”的原则,精心筛选确定了110个市重点项目。
狠抓项目落实建设。菏泽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重点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观摩、年底考核的督导机制,举行了全市215个春季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疫情期间坚持日调度、日排名、日通报,并成立11个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组,一对一深入调研、面对面解决问题。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的意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争取省里大力支持原耗煤指标核查认定,集中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生产要素向重点项目倾斜,省、市重点项目和债券项目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208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46.5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牡丹机场预计10月份通航,鲁南高铁菏泽段完成工程量58.6%,枣菏高速菏泽段主体贯通,新万福河复航工程建设提速。
狠抓项目资金支持。积极破解项目融资难题,超前预判、全力争取,上半年,共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特别国债和特别转移支付总计452亿元,规模总量居全省首位,为重点项目和经济运行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争取省支持菏泽市新设立了大唐5G项目山东总部基地等3支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基金,总规模19亿元。
科技创新增添新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落户高新区的市内首个国字号技术交易平台“中原技术市场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累计发布技术成果12448项、技术需求1937项,入驻专家75人、服务商270家,提供服务产品397条。
依托鲁南药物研究院打造建设的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通过省科技厅现场考察,获批建设;山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获批建设;8家企业单位的工程实验室获得省级认定;菏泽市生物医药科创中心(鄄城)筹建工作初见成效。
制定实施《菏泽市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转化。强化资金扶持,对疫情期间引进的“抗新冠病毒雾化制剂研发”和“KBDH-001抗病毒药物研发攻关”两个项目,给予新冠肺炎防治专项研究计划立项支持,补助财政科技资金60万元;为81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财政补助资金619万元、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培育奖励资金10万元,组织申请2020年度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补助资金165万元,全市171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复工复产。
“双招双引”取得新成效
化危为机招商引资。疫情期间菏泽市主动出击,通过举办视频签约、云招商智能系统推介等方式,积极开展招商活动。2月24日,举行重点项目视频签约仪式,集中签约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358.3亿元。上半年,全市新签约过亿元项目196个、计划总投资1390.5亿元,新落地过亿元项目113个、总投资718.7亿元。特别是从上海和北京引进了2个技术领先的抗病毒药物生产项目,招来了估值分别居北京、深圳第一位的商汤科技和优必选2家独角兽企业,签约落地石炭纪新材料等投资大、技术先进、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了招商项目质量新突破,典型经验做法被省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推广。
为促使与上海公卫合作的抗病毒雾化吸入剂生产项目落地建设,菏泽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在疫情期间3次赴沪洽谈,召开9次专题调度会,经过多轮对接磋商,最终成功落户菏泽。目前,产品已批量生产,正在拓展打入国际市场。
创新方式招才引智。开展了“第二届菏泽市人才大集——网络直通车专场招聘会”活动,采取网上发布岗位、线上交流对接的方式,活动时间更加持续、招聘方式更加灵活、人才交流更加便利。共在网上开展线上人才招引活动6次、征集招聘企业612家、招聘岗位2224个、需求人数11880人,涵盖了中小学教师、科研人员、企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多个高端热门岗位,网站及公众号浏览人次达3万余次。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247人。
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
菏泽市牢牢把握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的重大机遇,从解决当前影响全市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统筹谋划和推进改革。全市研究制定了45项重点任务和110项改革工作要点,蹄疾步稳推进“九大改革攻坚行动”。
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涉企事项100%容缺受理,审批事项80%以上即时办结。
扎实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东明、单县2个试点稳步推进,9个非试点开发区改革全面铺开。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人才选用新机制,首次面向全国公开选拔5名市属国有企业正职,在引进人才和转变观念两方面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抓好民营经济领域改革,落实“单月调度、双月座谈”工作机制,创新实行首次不罚或轻罚等举措,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深化“市县同权”改革,探索推行“2号公章”,为重点镇精准赋权,首批确定的15个重点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