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滨州滨城区:明确重点赈济对象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马晓晖、李妍、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滨州滨城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积极开展以工代赈工作,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23年以来,滨城区以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等作为以工代赈项目重点建设领域,将辖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和其他低收入人口作为赈济对象,拓宽其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渠道,推动项目区百姓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全区共实施1个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和6个区级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803.7万元,截至目前6个区级重点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总投资452.8万元,雇佣农村劳动力务工人数32人,发放劳务报酬3.17万元;1个市级以工代赈项目接近完成,已投资966.2万元,雇佣农村劳动力务工人数13人,发放劳务报酬13.46万元。
探索创新,落实政策
项目采取就地就近原则。结合全区适龄剩余劳动力、专业技能等因素,项目采取就地就近原则,优先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资源。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共吸纳劳动力45人,参加以工代赈农民工分为普工和技工,农民工月工资水平在3000-4500元之间。
受赈济者参与积极性较高。区政府将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作为以工代赈项目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及时公告公示项目支出情况,保护受赈济者参与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同时也缓解了因市场大环境低迷部分劳动者就业难的窘境。
项目涉及领域广。通过建立健全项目库,全面提升项目可研等前期申报质量,促进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目前滨城区以工代赈项目涉及道路硬化、村居亮化、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
培训同步推进。在实施以工代赈过程中,滨城区积极推行“培训+上岗”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模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助力劳动者素质提升。
统筹兼顾,“赈”效明显
“赈”出能力提升。在开展以工代赈过程中,通过技能和安全培训,进一步扩大了“赈”的实效。例如,在梁才街道祥虹新三村宋家滩村小型公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和三河湖镇高效葡萄种植基地避雨棚项目开展之前,项目单位针对务工群众中低技能、弱劳力等特殊群体,组织安排务工群众参与以工代训和劳动技能岗前集中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村低收入群众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
“赈”出综合效益。在实施以工代赈过程中,充分发挥“补缺补短补软、雪中送炭”作用,相继实施了沙河街道打渔张村道路硬化、杨柳雪镇赵李新村基础设施提升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让受赈济者有收入,同时项目施工完毕后当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交通运力的提升和物流条件的改善,极大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加大措施,全力推进
滨城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省、市工作要求,切实抓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加大宣传力度,确保以工代赈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根据统一规范,进一步强化管理、规范管理,在项目前期工作时即明确以工代赈要求,在项目建设环节中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围绕务工人员组织、劳务报酬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等,对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情况加强监管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进一步加快项目推进。根据年度确定的任务目标,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镇办、项目单位将“以工代赈”工作要求,贯穿前期工作到竣工验收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共同抓好项目实施,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建设,扩大用工需求,保障工资发放,确保以工代赈成效。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当前工作要求,大力开展以工代赈业务培训,全面解读政策、落实政策,尽快推动政策与市场主体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实施监管与激励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农民工劳务报酬。同时,继续利用网络、报刊、朋友圈等多种形式,开展以工代赈政策宣传,扩大知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