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乐陵:“N+护林员”助力群众就业增收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金环、王刚、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德州乐陵市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就业跟着需求走”,探索“N+护林员”以工代赈新模式,精准推进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取得积极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
优化调整以工代赈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谋划、组织实施、竣工验收、档案整理等管理制度,乐陵市发展和改革局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调整以工代赈县级实施方案,确保以工代赈工作有章可循。
调整以工代赈工作协调机制。建立部门协调机制,高位推动政策落地,组织1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协调机制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承担协调机制的具体日常工作,定期组织协调会商,解决推进问题。
扎实开展以工代赈培训会。根据国家、省市级文件精神,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召开以工代赈政策解读培训会,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加强政策支持,规范项目管理
将以工代赈项目库和市级专项债项目库相结合。立足发展实际,衔接乡村振兴规划,注重发挥以工代赈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统筹布局,谋划储备全市农村中小型生产生活、中小型交通、中小型水利、中小型文化旅游、中小型林业草原五大领域重点工程。
同时,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项目,从源头上提高项目储备质量,确保项目谋划一批、成熟一批、建设一批。
今年以来,乐陵市2个项目已列入省级以工代赈项目库,已雇佣农村劳动力242人,发放劳务报酬320万元;16个项目列入德州市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截至目前,已雇佣农村劳动力529人,发放劳务报酬771万元,完成投资6.19亿元。
探索“N+护林员”,助力乡村振兴
乐陵市重点聚焦就业困难群体,探索“N+护林员”以工代赈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劲助力。
“土地流转+护林员”开辟赈济新思路。作为金丝小枣原产地,乐陵市拥有30万亩枣林。为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延长生态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种植,该市创新管护方式,将农户的枣林承包经营权以出租、转包等形式流转到合作(联)社、国企,围绕困难群体设立枣林管护员岗位,坚持“精准、自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护林员选聘工作,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并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共选聘枣林管护员128名,并根据群众及枣树流转农户的技能特长、就业需求,建立以工代赈群众务工意向数据库。
“劳务服务+护林员”解决产业大难题。乐陵市将整个枣林核心片区划分了4个片区、124个网格,由四家管护公司统一管护,将128名“护林员”划分为4个组,择优设立管理员,对枣林进行指导管理和调度,每天对管护情况进行汇总汇报,推动枣农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督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枣林管护与工作监督两大难题。
“产业分红+护林员”实现共富新图景。按照“国企+合作社集体经济+管护公司+流转农户(管护人员)”的发展模式,与流转农户、管护人员签订合同,按4:2:2:2方式进行产业分红。“护林员”享受分红收益,可享有流转收入、劳务收入、分红收入、公益收入四种增收,多渠道增加护林员的经济收入,推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