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1253”工作法打造“宁津样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冲、张新洋、记者尹明波报道 是山东德州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拥有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杂技之乡等城市名片,以及“宁津健身器材”“宁津电梯”“宁津家具”“津尽悠味”四大区域公用品牌。今年,该县又先后入选全国建设项目审批集成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全国首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去年以来,宁津县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实践,探索推行了“1253”工作法,致力打造以工代赈宁津样板,有关做法被国家推广,并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典型案例。宁津县创造出了新时期东部地区以工代赈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人民日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6月13日在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7月25日全省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突出顶格推进,建强一项机制
建立顶格推进机制,统筹县乡村以工代赈工作。
坚持县级统筹。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牵头领衔,将以工代赈工作纳入全县综合考核体系,13个县直部门单位成立组织协调、项目管理、权益保障、实效评价4个专项小组,全面做好项目谋划、评审入库、监督管理等工作。
明确乡镇主导。在12个乡镇(街道)成立以工代赈推进办公室,负责组织务工群众、与项目方对接等具体工作,全程为群众服务、为项目服务。
突出村级托底。发挥农村党组织的“主心骨”“桥头堡”作用,开展政策宣传、人员摸排等工作,走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就业、助农增收的以工代赈致富路。
突出摸清底数,建立两本台账
建立项目管理台账。聚焦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选行业部门管理能力强、带动就业人员多、劳务报酬发放有保障的项目,形成《宁津县以工代赈项目台账》。2022年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2个,总投资12.6亿元;截至目前,今年已安排入库以工代赈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15.2亿元,并做到动态充实。
建立人员管理台账。通过乡镇以工代赈办公室、村党支部,全面摸清有务工意愿、具备劳动能力、生活不宽裕的群众底数,形成《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目前已登记入库2714人。
突出规范管理,抓好五步到岗
宣传发动。凝聚项目主管单位、乡镇(街道)政府、村“两委”多方合力,通过走村入户、村村通广播、微信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政策解读和群众动员。
组织报名。以登记入库人员为重点,优先吸纳脱贫人员和易返贫致贫对象,组织群众报名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按需设岗。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和群众技能特长,设置安装工、机械操作工、搬运工和保管员、炊事员、安全员、看护员等“三工四员”岗位。
因岗选人。坚持“就近就地、人岗相适、尊重意愿”原则,由乡镇和项目方向群众推荐就业岗位。
双向选择。由乡镇组织务工群众与项目方见面、洽谈、选岗,确认劳务报酬和相关事项,达成一致后当场签订劳务协议。每个项目都配套建立务工人员清单、培训清单、薪酬发放清单和劳务协议“三清单一协议”,确保了全流程规范严谨、有力有效。
突出关键环节,强化三方监管
聚焦前置审批。将工程建设内容、吸纳以工代赈就业等纳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
紧盯薪酬发放。创新推广应用劳务报酬发放赈银直联管理系统,建立起乡镇、项目主管单位、发改部门三方共管的薪酬发放闭环监管机制,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用好奖惩机制。实施“信用+”机制管理,对表现优异的项目方授予诚信示范项目,并作为后续承接以工代赈项目的主要参考。
“2022年,我县12个以工代赈项目直接带动985名农村劳动力就业,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442万元;今年11个项目又可带动2125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月均工资4000多元。”据宁津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从六个方面入手,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以工代赈政策落实落地。一是持续深入推广“一卡通”工资发放方式,利用好自主研发的“赈银直联”管理系统。二是拓宽以工代赈项目领域,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基础上将适合以工代赈的国企项目纳入以工代赈实施范围。三是实行招标与自建相结合,做到宜招标则招标,宜自建则自建。四是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将以工代赈项目打造成惠民工程、廉洁工程、放心工程。五是持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六是持续抓好以工代赈项目谋划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