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莱西:“134”工作法兜牢民生底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徐晓林、何迅、记者尹明波报道 地处胶东半岛中部的莱西市,16—65周岁农村劳动力约有30万人,是青岛市推广以工代赈的“主要战场”。今年以来,莱西市按照上级以工代赈工作有关部署要求,坚持“134”工作法(一项机制、三本台账、四项举措),在重点工程项目领域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持续推广实施以工代赈,实现了民生工程加速推进、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的“双赢”。
搭建一项机制,统筹协调推进
参照国家、省、青岛市层面做法,莱西市印发《关于建立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的通知》《莱西市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建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担任总召集人、16个部门组成的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并在市发展和改革局设立协调机制办公室,为谋划开展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协调机制办公室通过召开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会议暨政策培训解读会议,转发国家、省、青岛市新政策、新文件和《新时期以工代赈工作指引》,编制印发《莱西市以工代赈政策培训解读材料》等方式,及时宣传贯彻新精神新要求,推广各地先进经验,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情况,同时协调推动各单位扎实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实现了上下联动、一体推进。
建立三本台账,主抓项目建设
2023年,莱西市按照“集中申报、统一遴选、好中选优”的原则,梳理符合条件的以工代赈项目12个,其中省级项目1个、青岛市级项目5个,预计吸纳劳动力718名、发放劳务报酬2878.2万元、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800余人次。为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指导项目方建立群众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三本台账,做实做细以工代赈全程管理,大幅提升工作质效。
建立群众务工台账。严格落实“先有群众、后有项目”要求,组织各镇街开展群众务工需求摸底调查,摸清有就近务工需求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其他低收入人口分布及规模,建立适用以工代赈群众摸排台账。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并通过开展政策宣讲、网上发布、村庄推荐等方式,组织引导当地群众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截至目前,已吸纳农村劳动力568人。
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台账。根据劳动力就业意愿及项目特点,对垃圾清理、绿化种植、水沟砌筑、道路铺设、路灯架设等建设任务和用工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邀请人社、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和安全生产、农业种植、交通水利等专业技术人员,以集中宣讲、现场教学、以干代训等方式,提升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全年累计培训务工人员622人次。
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市发展改革、人社、民政等有关部门,通过以工代赈协调机制,加强会商研究,合理确定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标准,做好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用工日常监管,监督其及时足额、按指定账户发放劳务报酬,避免“重建设、轻赈济”的现象发生,坚决杜绝劳务报酬发放过程中拖欠克扣、弄虚作假等行为。截至目前,2023年已累计发放劳务报酬2265.3万元。
实施四项举措,抓实工作推进
开展“周调度”。每周调度以工代赈工作进展情况,包括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项目进度等,按时汇总以工代赈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行“月通报”。每月编印工作专报,通报各项工作进度和先进典型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刊发市领导批示、调研报告及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指导镇街和项目主管单位开展工作。
坚持“季总结”。协调机制办公室将日常调度中发现的需市级层面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交市分管领导,每季度召开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会议予以协调解决。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各责任单位每季度提报一篇反映亮点成效的工作信息。
抓好“年考评”。印发《青岛市以工代赈工作年度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莱西市分工方案》,将以工代赈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从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数量、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发放劳务报酬、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次数、项目投资金额、项目完工情况六方面进行综合打分、排名,强化考核激励约束,全力推进以工代赈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