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烟台福山区:狠抓项目谋划储备 全力推动项目见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倩倩、陈芙琳、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烟台福山区立足实际、抢抓机遇,将以工代赈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已完成以工代赈项目7个、正在推进项目4个,带动13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437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福山区加大力度推动老岚水库工程项目建设,其附属水利灌溉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省、市审核,获得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200万元,是烟台市唯一入选的项目。该项目已完成塘坝清淤工作及新打深水井7眼、泵站建设3座,根据工程规模及当地劳动力情况,预计可吸纳本地务工人数160人,发放劳务报酬76万元。
强化制度保障机制,全面推动项目高效运转。为保障以工代赈项目顺利实施,福山区印发了在重点工程项目领域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实行以工代赈的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各镇街从细节入手,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制定群众务工组织方案,确保工程建设规范有序;建立由区发展和改革局牵头、13个部门共同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并适时召开联席会议,认真落实以工代赈相关政策,研究解决老岚水库回迁搬迁安置、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问题,成员单位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为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促进供需双方顺畅沟通。为广开渠道寻找项目资源,区发展和改革局立足项目审查职能,聚焦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等领域,要求凡是符合条件的涉农资金项目,原则上都要从当地吸纳一定数量的务工人员,在可研报告或实施方案中明确用工环节及劳务报酬标准和发放金额。同时,鼓励各镇街积极挖掘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小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通过多渠道、多角度挖掘资源,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台账,确保劳动力项目有效供给。在务工人员组织方面,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对全区留守劳动力的年龄、身体状况、特长等进行全面分类登记,建立以工代赈劳务人员台账,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着力解决好以工代赈工作中的用人问题,千方百计促成双方合作,形成上下贯通、协调有力、推进高效的组织网络。
精准服务助力合作,激发以工代赈赈济效能。福山区政府努力当好“红娘”角色,以精准服务推动用工项目需求与务工人员需求双匹配,促成供需双方合作,最大限度发挥赈济功效。强化政策宣讲力度,多次组织相关部门、项目业主单位等参加以工代赈政策解读培训会,通过公务栏宣传、每月主题党日学习等方式,大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内容、重要意义、参与途径,在全区形成以工代赈的浓厚氛围,保质保量推进工代赈方式。组织劳务技能培训,在项目推进前期指导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建设用工需求对务工人员开展高处坠落及施工安全教育、技能培训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170余次,切实提高务工人员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强化报酬发放管理,建立全区统一规范的用工名册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督促用工方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定期督查工资发放情况,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弄虚作假行为,始终做到组织机构到位、项目管理到位、项目资金到位、监管公示到位、建后管护到位,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格局,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推动政策落实落地,确保以工代赈取得成效。一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在福山区已完工的以工代赈项目中,涉及4个乡镇、1个园区,直接带动当地1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低收入者增收,人均收入超过2.4万元,有效缓解了疫情过后群众务工难问题,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惠。二是提升群众致富能力。在各项目实施过程中,当地乡镇政府及项目业主单位积极组织务工群众参与以工代训和劳动技能岗前集中培训,特别是瞄准务工群众中低技能、弱劳力等特殊群体,开展生产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农村低收入群众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改善群众生活水平。通过以工代赈项目的投入,改善了当地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发展环境和交通、水利设施等建设基础条件,夯实了农业生产基础,对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配套设施提档升级、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福山区发展和改革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协调机制小组作用,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以“组织群众务工、劳务报酬发放、激发内生动力”为项目实施的重要抓手,围绕解决群众就业问题狠抓项目谋划储备,全力推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项目落地见效。